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是一道“必答题”,特别是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的当下,更需要积极作答。
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科技创新呈现出“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的特征。过去,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与堵点,为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分担风险的能力不足。不过,经过4年多的注册制改革实践,我国资本市场包容性显著增强,优质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畅通,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家创新。特别是定位于服务“硬科技”的科创板设立后,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在科创板形成产业集聚。在畅通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方面,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
服务科创企业融资成绩亮眼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为科创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需要大量长期性资金投入,且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早期风险比较高。在最需要资金投入支持的前期,这些企业往往缺少用作抵押品的固定资产,也缺少稳定的现金流,这就导致其早期难以获得充足的信贷支持,而资本市场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公开上市之前,私募股权市场可以将社会资金转化为金融资本,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
企业公开发行上市后,将登上更大的资本“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以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为主阵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在经过多年的注册制改革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板块架构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鲜明,各板块通过IPO(挂牌)、转板、分拆上市、并购重组加强了有机联系。其中,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未盈利企业也可以上市融资
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是一项颇具代表性的基础制度改革。2月17日,深交所就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发布专项通知,明确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上市标准,这一政策给了相关行业未盈利企业更多选择的机会。根据通知,未盈利企业的行业范围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
度,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市场实际情况,按照稳中求进的原则,明确了暂不实施的过渡期安排。
在此之前,A股仅有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板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在第二至第五套上市标准中取消了盈利指标要求。
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业绩表现亮眼。有统计显示,截至3月初营业收入480.07亿元,同比增长20%;合计研发投入142.03亿元,同比增长19%。
施展拳脚的“新舞台”建成
随着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有了“新舞台”。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全面注册制对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意义在于,能通过有效激发直接融资活水效应,使科技、产业和资本要素更高质量结合。田轩建议,要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力量,打造更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充分释放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潜能,让稀缺资源配置到最优科创资产上。同时,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增信支持,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持续的中长期融资;创新债券融资工具,丰富债券融资产品,加快资产证券化发展,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
可以预期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科技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全面实行注册制将让直接融资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多资金将通过资本市场向技术创新型企业等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集中,更多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募资,并将募集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