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雷厄姆践行价值投资的时代,市场主流的观点是股价已经反映了它的内在价值。 “投资者”们理所当然的把股价和价值划上等号。于是格雷厄姆智慧的创造了一个“市场先生”的形象,用以驳斥这种市场有效理论。他明确指出,市场报价在大部分时候是无效的,股价经常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并且在很多时候和价值偏离度很大。格雷厄姆的观点是,价格是你所付出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这两样很少完全相等,但绝大多数人很少能区分它们的不同。
安全边际原理就是产生在市场先生理论的基础上。这项理论认为,在一个投资中,如果支付价格不能明显低于其所提供的价值,那么这项投资就不应该进行。也就是说,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买入价必须一定程度的低于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你才拥有安全边际。
那么要得到安全边际,投资者就需要知道这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并用当前的股价和内在价值进行比对孰高孰低。我们通常所说的“估值”,就是指估算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的过程。
只有看懂了一家公司,才能估算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于是“能力圈”这个原理产生了。这个原理讲的是,投资者仅仅需要聚焦于自己看得懂的公司,聚焦于你自己了解的公司。
上面这些话都很枯燥,但是却是指导我们做价值投资最有效且唯一正确的方法论。比如投资者经常困惑:我的投资组合中应该买几只股票最合适?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由能力圈原理来约束的。
以前有粉丝和我争论(探讨)过。当我表示倾向于精心选择自己看得懂的几家公司集中投资,那位朋友表示反对,他认为应该分散买入多家公司,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他是深信鸡蛋不放在同一只篮子里,肯定风险最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站的视角不同,他是在比较集中和分散的优劣,而我虽然聊的是集中和分散,但实际上是在思考能力圈。
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中的每一只股票你都能看得很透彻,集中还是分散并不是问题。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出于分散来规避个股风险,那么恰恰相反,你以分散的方式在自己的组合中多加入了几家自己似懂非懂的公司,非但不能避险,反而大大增加了组合的风险。
有人说,我买进的股票,我当然是研究过的,看懂了的。这还用怀疑?我看未必,有时候我们说懂,其实只是自己以为懂了。不信我出个小小的测试,大家打开自己的组合,看着里面的每只股票,然后请你依次不假思索的告诉我,每家公司上一年度的每股盈利是多少?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又简单之极的数据,每个投资者对持有的股票的目前盈利水平理所当然应该了如指掌。但我可以打包票,有很多人说不上来。
比如华润三九,22年每股盈利2.48元,如果它今年能保持在20%的增速,那么23年结束时,它的每股盈利将涨到3元左右。后续结合安全边际原理和公司当前的经营表现,把它的增速保守在15%,那么23年末它的合理股价应该在70元左右。你看,这个估值的过程涉及到具体数值计算时,就是从我上面那个小测试中的去年盈利2.48元开始的。但是你所谓的懂,很可能是你能滔滔不绝的告诉我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它有哪些产品,有哪些优势,甚至还能讲一通自己购买和服用该公司产品的体验。。。听起来研究得很深,自己很懂。
“懂”这个字其实是世间一件极难之事。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有一首名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开头四句写道: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几句话淋漓尽致的道尽了人间的不懂。懂不懂一只股票,往往就是它就在你的持仓中,但实际上和你隔着遥远的距离,你却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才会突然发现你没有懂?当它一次大跌的时候,你不能安然若素,而是惊慌失措,你不知道这家公司发生了什么,你开始四处打探和询问它大跌的原因。在得不到结果的时候,甚至开始自圆其说的安上什么庄家,大资金进出,什么趋势变了,技术上走坏了之类的荒唐言论。这些因素确实有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流通筹码的供求关系而使股价形成波动,但这些波动会使这家公司今年度的盈利能力改变?会使公司本年度的盈利减少?只要一个跌停,很多投资者的投机者真实身份就露出来了。他们不但没懂这家公司,其实也一直没懂自己。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坚定的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者。
彼得·林奇的投资极其分散,但他和很多投资者的分散有本质的不同。林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调研公司,就是在去调研公司的路上。而巴菲特的投资高度集中,他看懂了的公司基本是在安全边际范围内不断加仓,一直持有。
他们都是遵行着能力圈的原则,取得了价值投资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