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酒后,使用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开车,算不算酒驾?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例引起不少人讨论,记者查询发现,广东也有多起类似的案例发生。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自动驾驶技术辅助驾驶。可是使用自动驾驶技术后,一旦出了交通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

驾驶的功能,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第一责任人还是驾驶员自己。

酒后使用“自动驾驶”也算酒驾

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案例,李某因涉嫌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查获,经检测,李某血液中酒精含量高达262.6mq/100mL,但面对检察官的讯问,李某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醉驾。

他承认自己确实喝酒了,但是辩解称,自己开启了车辆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因此不能算酒驾。

面对李某的辩解,承办检察官表示,自动驾驶只是一种汽车驾驶辅助系统,仍然需要司机全程、全身心参与到驾驶过程中,依赖人工进行必要的操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饮酒后+启动车辆+汽车发生位移”即可认定为酒后驾驶,因此即使使用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会被判定成醉驾。检察院审查后依法对李某做出起诉决定,近日,法院以李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李某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类似的案例,在广东也有发生,佛山南海交警在开展交通违法夜查行动中,查获司机解某酒后驾驶。解某”大方”地承认自己喝了酒,却辩称开启了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坚持认为自己不算酒驾。

据解某供述,其当晚在吃饭时喝了酒,饭后请了代驾开车回家,但回到南海盐步时,结束了代驾服务,想自己驾车兜风,不料被民警查获。目前,解某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罚款20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

勋表示,酒后驾驶关键是”驾驶”,饮酒后+启动车辆+汽车发生位移,即可认定为酒后驾驶现阶段,”自动驾驶”只是车辆的一个辅助功能起到预防、提醒作用,其驾驶主体必须是驾驶人本人。

当前阶段,驾驶员仍是第一责任人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车企在卖车的时候,往往宣传自家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如何强大,那么使用自动驾驶技术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厂商就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

对此,廖建勋表示,如果消费者认为车企存在夸大宣传的成分,可向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投诉。由监管部门对车企或销售商进行处罚。如果是因为车辆存在缺陷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可以向车企或销售商进行索赔。

但是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第一责任人,仍是驾驶员本人。

记者查询发现,《管理条例》将自动驾驶,划分为了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三种类型。

其中,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的车辆,应当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装置,并配备驾驶人。只有完全自动驾驶的车辆,可以不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装置,可以不配备驾驶人。但无驾驶人的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只能在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路段行驶。

《管理条例》显示,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罚;发生交通事故且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驾驶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方思华表示,从《管理条例》来看,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第一责任人均是驾驶人,因为按照法规,这些车辆必须配备驾驶员,并在必要时接管车辆,所以驾驶员要对车辆的行驶状况负责。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仅有部分城市,划定了指定区域、路段,允许无驾驶人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其中行驶,以验证其在实际道路环境中的性能和安全性,但是这些车辆必须取得相应资质。如《广州市南沙区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区及特殊运营场景混行试点总体方案》要求,只有“符合南沙区相关资质要求并取得《示范运营资格通知书》的自动驾驶企业,以及取得《示范运营车辆标志牌》的自动驾驶车辆”,才可在规定区域范围内开展示范运营。

而群众可以购买、驾驶的各类智能网联汽车,其使用的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还达不到完全自动驾驶级别。也就是说,对普通驾驶员而言,只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论是否开启自动驾驶,第一责任人均是自己。

自动驾驶技术,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南方+记者汪棹桴

【作者】汪棹桴

南方法治


喝酒后使用“自动驾驶”功能,算酒驾吗?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