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之家】|  动青关注 

“科学,是真实的学问。一定要下力气,不走捷径,老老实实地研究学问、掌握技术,为国家做贡献”。

——刘兴洲

今天是3月17日,是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奠基人刘兴洲院士诞辰85周年。下面就让“团团”带你一起回顾刘院士的故事,学习刘院士践行一生的航天精神。

引子

4年,在祖国某发射阵地上,随着清脆的口令,某型导弹如满弦之箭、掠地而起,飞向目标……“成功了!”“冲压发动机成功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刻。”回忆那段时光,作为研制我国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负责人的刘兴洲院士曾激动得两眼放光,因为他比别人更清楚这一成功经历的曲折和付出的艰辛。

缘起,国破山河在的触动

1933年,刘兴洲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这对他日后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出生的前几年,我国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东北沦陷。在他4岁那年,“七七事变”,日本飞机轰炸天津,全家冒雨搭船到杨柳青。幼小的刘兴洲第一次感受到了逃难的苦楚。日军占领华北后,沦陷区的生活越发触动着刘兴洲幼小的心灵:读小学的他被迫学日语,大一点的孩子还要去做劳工,被迫“勤劳奉事”;街上,时常看到一群日本孩子围着殴打中国孩子,日本兵在街上横冲直撞,欺压中国百姓……盘旋在沦陷区上空的飞机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的他用硬纸片剪成小飞机,用橡皮筋弹射,希望自己的飞机也能飞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1945年,美国的轰炸机飞过天津上空,飞得特别高,尾巴上拖着几缕白烟,日本人对此极为恐慌。不久,日本投降了!刘兴洲高兴极了,再次感觉到飞机的威力,这时他已会做有螺旋桨的飞机模型。于是他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去造飞机!

追求,心底最深处的信念

带着自己的“飞机梦”,高中毕业的刘兴洲毅然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航空学院。入学一年后,适逢院系调整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服从了国家的分配,开始了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的学习。

  1957年,刘兴洲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冲压发动机的几位科技工作者之一,开始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1959年,一批苏联专家来中国帮助发展冲压发动机,专家严谨务实的态度,使刘兴洲深受教育。可是好景不长,专家来了一年,赫鲁晓夫就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然而正是在那种困难情况下,刘兴洲和同事们通宵达旦,愣是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不但完成了苏联专家甩下的设计,还自行设计建设了新的试验设备,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验台,中国人没有被难倒!

1961年,刘兴洲被选送苏联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刘兴洲被任命为冲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正当他带领同志们大干时,“文革”开始了,科研生产陷于瘫痪。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刘兴洲和他的同事们冒着政治压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险,坚持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后来,刘兴洲也受到了冲击,被盘问、清查,担任室主任的他也靠边站了。有时是一边写材料,一边干工作,不忍心让光阴虚度;还组织七八个人一起翻译一本俄文原版冲压发动机书籍。在简陋的平房宿舍里,刘兴洲趴在床板上,一心一意地翻译校对。一年以后,《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翻译成功。这本书后来成为研制冲压发动机经常被参考的重要资料。

务实,攻坚克难梦想成真

4年,刘兴洲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冲压发动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也从此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冲压发动机技术国家的行列。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贡献,为国家做些事情……”朴素的话语如他朴实的为人。

1992年,年近花甲的刘兴洲已是两鬓斑白,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又担当起了某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从部件设计、生产到组装、试验,他都悉心指导、精益求精。外协质量控制是个难题,有时腿脚不好的他也和年轻人一样东奔西跑,每到一处,他都一下飞机或火车,就直奔生产现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他又提出扩大合作,借用院校力量加强研制工作。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该型号队伍迅速成长,不辱使命,经过多年奋战研制出发动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期盼,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刘兴洲作为冲压发动机专家,一直追求着飞行器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盼望着在中国发展某新型冲压发动机。古稀之年的刘兴洲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壮心不已的他积极参与到国家“863”计划的研制工作中。这是他魂牵梦绕了数十年的又一个令国家强大的“飞天梦”。

他认为未来的高速巡航飞行,将缩短世界上任何两点的飞行时间,并可实现航空和航天的融合,建成空天飞机,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使宇宙开发成为现实,对人类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开始了某状态下燃烧的实验研究。后来在参加国家863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中,这一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支持。1997年,他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提出了开展某型号预先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划分发展层次,既加强跟踪研究,概念研究、关键技术预研,同时应抓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型号研究,动力先行”、“动力研究,设备先行”是型号和动力研究的规律。长时间以来,刘兴洲为某型号预先研究的发展奔走呼吁。当刘兴洲领导的团队自行研制的某新型发动机在一定马赫数范围内取得进展的时候,刘兴洲非常高兴,他认为曙光已经出现,该技术必将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中国必将在该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闪耀,航天心传递梦想

2006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兴洲任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面对让珠峰火炬在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世界屋脊稳定燃烧的重大挑战,刘兴洲带领他的火炬研发团队发扬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零开始,查资料、跑外协、设计、生产、试验、改进,历经了七百多个刻骨难忘的日日夜夜,成功研制出了地面火炬、珠峰火炬、火种灯,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屋脊成功点燃,兑现了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展示了“奥运火,航天心”的风采。同年被《中国科学人》杂志评为“2008年年度人物”。

2008年8月6日,刘兴洲院士作为北京市第400棒火炬手,手持承载着航天人自主设计研发燃烧系统的祥云火炬,奔跑、展示。激动的他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心中无比的自豪——《火炬手,跳动的奥运音符》,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位“火炬院士”。

刘兴洲同志还主编了我国飞航导弹动力装置领域的经典著作《战术导弹动力装置》;在担任《推进技术》编委会主任20余年里,他确定了 “以航天动力为主、以技术为主、以国内成果为主”的办刊方针,积极选登我国专家和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论文。

追思

刘兴洲院士曾经说过:“科学,是真实的学问。一定要下力气,不走捷径,老老实实地研究学问、掌握技术,为国家做贡献”。他的一生,就是老老实实地研究学问、掌握技术,为国家做贡献的一生。他以非凡的勇气、持续的投入和长期默默奉献,开拓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的新领域;他始终秉承和践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胸怀强军报国的崇高信念。作为航天动力人的杰出代表,刘兴洲院士给我们留下了新开拓的航天动力技术领域、事业的基础和精神财富。这种航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尊敬,这种航天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他是我们航天人的精神楷模和学习的好榜样。

文/刘一丹、王振宇、贾润田、吴璟毅

编辑/九室团支部


航天动力 始于志 成于恒 ——纪念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奠基人刘兴洲院士诞辰85周年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