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平安夜,长园集团发布公告称,已有理由初步判断子公司长园和鹰原负责人存在业绩造假的嫌疑。长园集团也是上交所一再问询后不得不承认财务造假。本号在2018年10月24日曾发表文章《长园集团“四面楚歌”,兴于收购、亦困于收购》对长园集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很多基本得到了验证。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我们上面那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从其他角度再聊一聊。
————–
长园集团是一家收购成瘾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本级基本没什么经营,属于控股型集团,一级子公司就有69家,但其中有高达50家是陆续收购过来的。要说长园集团财务造假,那只能是收购的子公司财务造假。虽然长园集团的子公司众多,但实际最核心子公司就那么几家。
智能电网设备是长园集团的传统优势板块,除了这一板块就只剩下珠海运泰利、长园和鹰和中锂新材了,高溢价收购这3家子公司让长园集团背负了近44亿元的商誉。由于这几个板块差异较大,从整体上去识别财务造假有些难度,然而从各个子公司去识别又缺乏经营和财务数据,一般年报最多公布子公司的几项数据,什么总资产、负债、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这里给大家两个识别财务造假的侧面偏方:
(1)造假动机强不强烈,如果动机强烈又有难以合理解释的财务数据或趋势上的异常,那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刑事犯罪,警察在办案时,都要考虑作案动机,如何一个完全没作案的动机的人,即使有证据也会谨慎考虑。从动机上去寻找犯罪嫌疑人,事半功倍。像长园和鹰是高溢价收购过来的,原股东为实现业务承诺,造假动机是十分强烈的。虽然长园和鹰财务数据非常缺乏,但有一点却很异常。在行业环境未发生特别变化时,业绩承诺期一过,长园和鹰的利润就大变脸。长园和鹰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实现1.56亿元、1.76亿 元,而2017年承诺期一过,长园和鹰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仅有1700万。
(2)公司的风格文化是否喜欢玩概念,特别对业务板块的名字经常取的貌似高大上的的,非要改个名字显得高大上。
——————–
那长园和鹰是如何造假的呢?
上交所两次就长园集团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发问询函,长园集团的问询回复及衍生的《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子公司业绩的风险提示性公告》,为我们捕捉了一些信息。
长园和鹰主要有三个智能工厂项目,分别为安徽红爱项目、山东昊宝项目和上海峰龙项目。在业务承诺期的销售收入基本是靠这三个项目实现的,三个智能工厂项目至2017年底已累计确认收入5.23亿元,主体工程完工进度全部达到 98%以上。然而调查发现,安徽红爱智能工厂项目目前仅有部分设备处于运转状态;山东昊宝智能工厂项目目前处于停工状态;上海峰龙在与长园和鹰签订合同时为仅成立不足一个月的公司,其智能工厂项目目前处于停工状态,且厂房、办公楼均为租赁。
长园和鹰财务造假的主要方式是:
(1)虚假销售、虚假客户,长园集团在公告中专门提到:“长园和鹰设备销售业务存在客户严重超期未回款及累计退货金额较多的现象”,这基本就是虚假销售形成的,非真实销售。像上海峰龙项目客户签署业务合同时为仅成立不足一个月的公司,虚假客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2)提前激进并虚假确认收入,对三个智能工厂项目,长园和鹰是按照《建造合同》准则并按完工百分比来确认销售收入的。安徽红爱单方声称其已与长园和鹰签署《补充协议》约定已签署的《验收确认书》无效,换句话说用来确认收入的主要会计凭证《验收确认书》很可能客户配合长园和鹰给会计师事务所看的。三个项目都基本处于停工状态,我们能想象还能相信完工进度达到98%以上吗?
————————-
那长园集团还有没有其他子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呢?
前面说的高溢价收购的三家子公司,还有一家珠海运泰利业绩虚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也有详细分析。珠海运泰利为智能工厂板块,专业为智能产品、汽车电子及电子元件和模块的制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长园集团2015年收购过来的。不过收购后,珠海运泰利呈急剧下滑态势,由收购时2015年的22.47%逐年快速下滑至2018年上半年的13.48%。这有两种可能性,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收购时盈利能力有高估,净利润率虚高,反过来也是收购估值明显偏高。由于公开信息有限,不知道2015年的毛利率多高,但2013年和2014年的毛利率均达50%左右,那2015年则更高。运泰利做的是消费电子,毛利率能有如此之高,不免有些质疑。实际收购估值是以2014年数据为基准的,2014年运泰利的净利润是2013年的2.47倍,增加了近4800万,而同时应收账款由2013年末的7292万增加至2014年末的2.14亿元,利润便放宽信用或有一定可能是虚增而来。
—————-
长园集团对长园和鹰的财务造假之前清楚吗?
要说长园集团对收购的长园和鹰的财务造假毫不知情,是没人会相信的,因为如此核心的子公司,随便现场调查下就很清楚了,你看在上交所一再问询下,一下不就搞清楚了。只不过一直不想去戳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