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
我认为可能出现一个抢筹效应。为什么呢?
三个原因:
1. 时间迟滞
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在遭遇资产质量危机时通常会下跌。但是,一旦跌到一定程度,它开始上涨。这种上涨发生在拨备覆盖率开始止跌回升的时候,而不需要等待银行的净利润增长。
按照全球规律,中国42家上市银行三年前就应上涨了。然而,这些银行到今天仍未上涨,时间拖得太久,这就是时间迟滞。
2. 低估幅度太大
低估的幅度过大,在时间迟滞和低估幅度太大的情况下,赛道崩塌。赛道崩塌指的是过去吸引资金的板块已经失去吸引力,没有投资者再在那里待着。
这些资金不会解散基金,也不会永远退出市场,而是必须重新聚集。
重新聚集的时候,资金会往哪里流呢?在过去赛道泡沫崛起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即资金往市盈率高的股票流动。这是因为市盈率高的股票正在上涨,阶段性的资金流向这些股票。
因为市盈率高的股票正在上涨,因此在阶段性资金往高处流动时,即使某些股票再怎么低估,再怎么符合价值规律,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它们具有上涨的合理性也无法实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年里,尽管存在上涨的合理性,但这些股票却没有涨,因为资金没有流向这里,而是流向市盈率高的股票。
现在赛道崩塌,实际上导致资金重新回归低估值的股票。在这种规律下,赛道崩塌是不可避免的,规律使赛道崩塌了。然而,规律继续让资金流向低估值的股票,因此有可能出现抢筹效应。这是因为赛道崩塌后,资金无法离开市场,只能重新聚集,而这时会选择流向低估值的股票。
3. 一基独大
在中国,资金结构呈现一基独大的特点,其他主体整体属于打酱油的。这种内在结构导致基金主要重仓赛道股,而低估的价值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基金抱团赛道股不破,低估的价值股因为缺乏资金而不立。然而,当赛道破裂并且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提供了价值股崛起的资金条件,从而引发抢筹效应。
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经验来分析未来。过去是10年都没涨,那低估值低估七八年。然而,接下来的情况,他的环境变了,过去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钱都往赛道高估泡沫里涌入,让赛道看起来永远都在涨。但是,不购买泡沫可能会导致贫困,这是否正确呢?
好公司不再只关注估值,而是更注重研究分红。甚至我认识的几个机构投资者都在探索分红的可能性。这种趋势说明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要再陷入认为冬天之后仍是冬天的思维,冬天可能让我们感到寒冷,不敢出门,但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春天时,景象将完全不同。
指数不重要,关键在于押对方向
指数跌到2900、2800、270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触及底部。我告诉你,这种下跌是泡沫导致的,而且没有对冲板块。
如果你是投资者,不要太过关注指数,一定要押对方向。接下来的趋势是低估价值股的崛起,这也是我目前如此强调低估价值股的原因。
“大师们”提示,赛道已经调整到位,各个赛道也都有咸鱼翻身的迹象。这错得离谱。
形象地说,这就像是一场二婚。股票先离开高估值市盈率,跌至20倍,然后又上涨,再下来,再上去。别的股票都在旁边喝凉水当看客,不可能的。
重要的是押对方向,不是3000点、2900点或2800点,而是压价值股,低估价值股。这是规律使然。
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存在成长和价值的跷跷板现象。从终极大数据统计来看,人类资本市场上的价值股回报是稳定的,甚至超过成长股。但是,这两者往往不会同时上涨。通常是成长股活跃几年,然后成长凉了,价值股开始崛起。过去,尤其是在中国资本市场,成长股对价值股的超越现象最为严重。然而,人类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最终价值股的回报会超越成长股。
关键在于押对方向,而不是过于关注3000点、2900点或2800点。
中国股市在3000点以下停留的时间并不会太长。要抓住在这个点以下进行结构性方向选择的机会,不要听信那些说赛道又活跃了的人,因为那是没有逻辑和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