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说很多言必称价值投资的人,并没有读过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
《证券分析》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圣经,但好像更多的是停留在别人的叙述之中,仿佛它只需要在投资行业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一个剪影,并不需要从故纸堆中翻出来学习和研究。
这几年,我虽然也读过上百本的投资相关的书籍,但是同样也没将《证券分析》纳入到阅读的范围。
翻开这本书有一定程度上是在补这方面的课,作为一本又厚又晦涩的书籍,它确实也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当我真正把它读完的时候,就感觉似乎相遇得太晚了。
它的可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容方面,它具有极好的分析框架。可能只有读完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格雷格姆把证券分析行业变成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行业。
格雷厄姆的分析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股票。可能这也是他所要宣贯的一种理念,证券分析的重点不在于证券的种类,而在于证券价格与内在价值的比较。
格雷厄姆主张“在某些价格上,任何证券都可以是一个合适的投资,但需要重申的是,没有什么证券单凭其形式就能确保安全,不是只要是“蓝筹股”(就是普遍受到尊重并被广泛持有的股票)就能保护投资者免受损失。”
他首先介绍的是固定收益证券的分析逻辑可能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只要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度够大,它就会成为一种好的投资对象。
极具专业性的投资者,可能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在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切换。而这种切换就建立在对不同种类的证券相对一致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称股神的巴菲特,或者长期看好股权回报的巴菲特依然会持有大量的现金和固收类产品。
过去两年,普通投资者因过度钟情于茅指数所遭受严重损失的案例就在眼前,这也说明再好的公司,如果它的价格过高的时候,就很难成为一项成功的投资。
霍华德·马克斯在今年5月份的备忘录《再议<沧海桑田>》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现在非投资级别债务投资的预期税前收益率,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股票的历史回报率。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标普500指数的年化回报仅略高于10%,投资者都对此十分满意(100年中每年10%的回报率可以将1美元变成近14,000美元)。如今,ICE美银美国高收益债券受限指数(ICE BofA U.S. High Yield Constrained Index)的收益率高于8.5%,瑞士信贷杠杆贷款指数(CS Leveraged Loan Index)的收益率约为10.0%,而私募贷款所提供的收益率显然更高。”
因此,“卖出大盘股、小盘股、价值股、成长股、美股和外国股票。卖出私募市场和公开市场的股权、房地产、对冲基金和风险投资。全部卖出并将所得资金投入收益率达9%的高收益债券。”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从他所买入的标的中走出来,来冷眼旁观自己所参与的金融市场,去分析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如果总是用同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市场、一个行业甚至一家企业,可能就会让自己丧失很多机会。
格雷厄姆是运用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不同的证券,并且有时这种分析极具反直觉性。以对固定收益证券为例,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对证券经营主体的分析,而不是证券的条款(如是否属于优先证券)。一旦发生违约,这种证券发行条款所带来的优势会瞬间消弭。
如果我们相信该主体的经营不会出现风险,那么就应该购买它能够提供回报率最高的证券,否则就不应该购买。因为“高票面利率不足以弥补本金遭受损失的巨大风险”。
这有违直觉,但它符合逻辑,也符合我们的现实认知。
以对股票的分析为例,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代表的是当下的盈利能力,而资产负债表所代表的则可能是未来的盈利潜力。
虽然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但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来说,《证券分析》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它能够“经典永流传”最重要的原因。
如在罗杰·洛温斯坦所撰写的导言中所言,这本书在今年能够适用,就是因为几十年过后,人性不会改变:
“人们仍然在狂躁的高点和抑郁的低点之间摇摆,渴求即时获利,却厌恶付出努力、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现代投资者和他们的祖父辈,甚至曾祖父辈在这些方面都十分一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心魔(主要是情绪因素)都需要用纪律来克服。证券分析的要领,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格雷厄姆给后世的投资者所带来的最大贡献,可能就在于他让人相信“价值投资是可以训练、积累、学习的。”
第六版的《证券分析》由著名的价值投资人塞思·卡拉曼组织编纂,卡拉曼所撰写的前言也极具启发。
卡拉曼在前言中提及“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必定具有强烈的企业调研与估值意识、充足的耐心、严格的自律精神、完善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实事求是的思考态度,以及长期积累的投资经验。”
这基本也以极为精炼的语言将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所应具有的素质概括了出来。
这也从侧面说明成为一名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并不容易,毕竟能够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注定是少数人,也会是十分优秀的人。投资者如果能够真正具备这些素质,不成功都难。
塞思·卡拉曼对优秀企业的概括也十分精炼:
“好的生意通常应具有以下特征:较高的进入门槛、有限的资本要求、可靠的客户群体、较低的技术过时风险、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且能够带来显著和日趋增长的自由现金流。”
除此引言和前言之外,在中文译本里面还有11篇由较为著名的价值投资人撰写的导读。
这些导读则概括了这些投资人对价值投资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价值投资所发展的脉络,这些文章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它们为这本书带来了极好的时代性。
《证券分析》这本书在今天仍然能够具有相对较高的学习价值,也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用当下较为流行的说法,它所阐述的可能就是证券投资行业的“第一性原理”。
《证券分析》这本书有不足吗?
那是毫无疑问的。
格雷厄姆对于证券分析的研究,主要还是基于财务数据,通过对财务数据的细致分析来发现“烟蒂”型的投资机会。
在当下的资本市场,人们已经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行业研究和对生意模式的考量。这也是继承格雷厄姆衣钵的巴菲特后来所发展的部分,这正是这本书所缺失的部分。
只不过格雷厄姆的研究方法依然巴菲特投资方法的基本盘,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自己说,他是80%的格雷厄姆+20%的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