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银行业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在受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在2023年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息差收窄等诸多挑战以及监管强化风险管理、防范,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下,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昨天我们分析了6大国有银行的情况,详情见《六大国有银行2023财年数据大比拼:谁领风骚?》。
今天,我们将对十二大股份制银行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从他们的财报中披露的数据中,发现哪些银行在2023年表现得更好。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这些银行的2023年度报告数据,深入了解它们的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希望能给大家的投资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广发和恒丰银行没有披露较为详细的2023年财报数据,我们将用一个小章节对他们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单独分析。因此,本文更多的是解读十大股份制银行的情况。
01资产规模与增长情况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特意梳理了上市的十家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及增长率数据,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知,在资产总规模上,招商银行仍然以近11.03万亿元的资产总额位居十家股份制银行之首,显示出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
兴业银行以10.16万亿元排名第二,而中兴银行以近9.05万亿元的资产总额位列第三。
在这十家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资产都突破了十万亿。
从资产总额增长率来看,浙商银行以19.91%的增速成为上市的十大股份行中第一位,,显示出该行较快的扩张速度,同时也成为唯一的一家增速超两位数的银行。
其次是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资产增长率分别为9.62%和9.09%,显示出他们稳健的增长态势,而招商银行在规模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也实现了8.77%的资产增长率,足以证明其再资产经营的能力。
在增长率方面排名靠后的主要是浦发银行和渤海银行,其资产总额增长率分别为3.48和4.42%,成为十大上市股份行中,仅有的两家资产总额增长率没有超过5%的银行。
而对于平安银行来看,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资产增长率,都是表现一般。
结论:
从资产总额和资产总额增长率来看,个人认为兴业银行表现最好,因为它实现了资产总额和资产总额增长率都处于第二的位置,招商银行保持了和2022年一样优秀的水平。
渤海银行则在资产总额和资产总额增长率上分别位列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因此在2024年需要加油。当然浦发银行在资产增速上位列倒数第一,也需要引发重视。
02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情况
另外,我们也特意梳理了这十家股份制银行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数据,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营业收入方面来看,招商银行同样以3391.23亿元位居首位,兴业银行和中兴银行分别以2108.31亿元和2058.96亿元紧随其后。
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34.34亿元、1646.99亿元和1456.85亿元。
从营业收入总额来看,渤海银行仍然是6大行的垫底行。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2023年收入增长率下降最大,分别为-8.40%和-8.05%。这个是值得关注的
同时,营业收入增长率最大是浙商银行,达到4.29%,创下2023年十大股份制银行中,营业收入增长率最高的银行。
在净利润方面,招商银行以1480.06亿元的净利润领跑,兴业银行和中兴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771.16亿元和670.16亿元。这三家股份行中,都实现了净利润超500亿,最成功的是招商银行,达到1480.06亿,若按天算,平均每天净利润超过4.05亿。
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464.55亿元、410.76亿元和367.22亿元分列第四至第6名。
从净利润的增长率来看,增长最高的是浙商银行,达到10.50%,成为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净利润保持了2位数增长的银行。
从净利润的增长率来看,下降最多的是浦发银行和渤海银行,它们分别为-28.28%和-16.81%,都超过了15%的下降,真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呀。
结论:
从净利润的增长来看,招商银行无疑是排名第一位最挣钱的银行。
从净利润的增长率来看,浙商银行是比2022年赚钱提升率最高的银行。
但是,无论是从营业收入增长率还是净利润增长率来看,浦发银行都是非常差的,这个可以从浦发银行年初出的不发年终奖的事儿,详情见《2024年,新中国出现首家不发年终奖,发家书的万亿市值银行》,也可以判断得出,与财报的披露信息一致,2024年浦发银行需要加油努力了。
03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情况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分析,同样,我们也梳理了十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及拨备率情况数据,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十家银行中,招商银行2023年的不良贷款率为0.95%,是十家股份行中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十家银行中,招商银行保持住了2022年最低的不良贷款。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6%、1.07%、1.18%和1.25%。
在拨备覆盖率方面,招商银行仍以437.7%的最高水平领先,显示出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也是唯一一家股份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400%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均未超过300%,这说明招商银行有非常厚的隐藏利润和收益的空间。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77.63%、245.21%、207.59%和.27%。
在贷款拨备率方面,招商银行虽然比2022年下降了,但仍然是所有股份制银行中最高的,达到了4.14倍。
除此之外,在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三大指标都表现良好的只有兴业银行。
结论:
总体来看,在2023年风险管理方面,兴业银行做得最好,最稳健,因为三大指标中,它都比2022年做得好。
招商银行保持了自己以往的水平,尤其是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持续下降。
十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除了渤海银行外,其他家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均出现持续下降,说明在2023年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加强了不良贷款率方面的控制。
同时,这是不是反映出来了,股份制银行在国家要求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不良贷款“恶化、失控”的问题呢?
另外,这是不是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济并没有大家想想的在2023年经营的很差呢?
不然,股份制银行的贷款不可能出现整体性的不良贷款率下降。
这与大家感受的经济和银行从业者的“感受”到的经济寒冬很不一致呀
04审慎经营方面
2023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为了更好地分析股份制银行的审慎经营情况,我们特意基于此文件,从净息差、总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三个角度,针对这十家上市股份制银行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按《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的规定,净息差要大于1.7%,总资产收益率要大于0.5%,成本收入比要小于35%。
因此,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4家银行符合这个标准 。
其中从净息差来看,平安银行处于整个股份制银行的最高位,达到2.38%,这个成绩也和我们日常预期是一样的,毕竟平安银行在差异化定价方面做得比其他银行要好很多。
此外,平安银行成本投入比方面也是相对较低的。这与他们的营销模式有关,是值得各家银行学习,如何联动保险公司来做获客是一个关键。
兴业银行(虽然没有公布整体的,但大概率整体的净息差超过1.7%)是大概率能通过
其中不符合标准的肯定有民生银行、渤海银行这两家,
另外,几家由于数据没有公布全,故还不能判断。
但从总资产收益率来看,华夏银行仍然是十大股份制银行中最高的,其次是招商银行
结论:
基于审慎经营综合来看,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相对更优秀,而渤海银行、民生银行表现就比较差。尤其是渤海银行,净息差最低,只有1.14%,远远低于审慎经营标准中的1.7%的要求。
05资本充足率方面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关键指标。为了更好地分析12家股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我特意把这12家的数据都进行了梳理汇总,如下表所示:
从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三大关于资本充足方面的指标来看,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渤海银行2023年比2022年,在三大指标中都表现良好。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三大指标中,2023年全部出现下降,是值得关注的,说明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存在资本方面的压力,应该要加强资本金的补充。
而没有上市的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基于他们2023年三季度与2022年的数据对比来看,都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
但是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他们都出现了上升,这说明,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在资本管控方面更关注的是核心一级资本的提升。
结论:
从资本充足率可以看出,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保持了一贯的优秀。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2023年的资本充足情况方面是值得注意的,其他银行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资本金压力。
06业务发展与战略方面
12家股份制银行均在积极推进业务创新和战略转型。
但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
招商银行:
继续推进了“3.0模式”,即“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
强化金融科技投入,信息科技投入达到超过了多亿元;
推出智能财富助理“AI小招”,提供7×24小时的财富陪伴服务。
推动公司信贷作业线上化,优化智能预算系统,构建智慧财务管理体系。
最终,招商银行基于秉承的“四有”银行愿景,紧抓实体经济服务,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稳步增长。
特别是在零售业务领域成绩斐然,客户基础扩大,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展现出良好的业务转型效果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同时,招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和特色服务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体现。
平安银行:
调整战略方针为“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
优化资产结构,压降高风险资产,做大中低风险客群。
零售金融业务营收占比超过58%,净利润下降,但零售AUM突破四万亿。
组织结构调整,取消事业部,设置六大板块,缩减部门数量。
最终,平安银行凭借其独特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和强大的科技支撑,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小幅增长。与此同时,该行注重服务实体经济,贷款总额和客户存款总额同步增长,表现出稳健的业务增长趋势。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良贷款率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表明平安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兴业银行:
推进“1234”战略,即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经营理念和模式转变。
树牢擦亮绿色银行、供应链金融银行、科技金融三大品牌。
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推动银行经营理念与数字商业逻辑的有机融合。
总之,在2023年度,兴业银行继续深化其多元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主营业务稳健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资产质量方面,兴业银行通过积极的风险控制措施,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体现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实行了稳定的股息派发政策,充分展示了其对投资者的回馈与承诺。
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2023年度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压力及资本市场波动背景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虽有所下滑,但随着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业务结构优化,四季度净利润降幅得以收窄,体现出一定的韧性。全年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元,显示出持续的扩张态势。同时,浦发银行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加大,且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均有正面变化,显示其在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上的持续改进。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则通过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的稳中有进,尤其是净利润增长,凸显了盈利能力的稳定和提升。在资产结构上,华夏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客户存款总额皆有所增长,且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关键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此外,华夏银行还关注了不同业务板块的均衡发展,包括零售、公司银行、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斩获”。
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着重于客群细分和差异化经营,从大众客群到私银客户、小微企业,都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服务升级。
在财富管理、信用卡业务和小微贷款等方面取得了增长,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显著,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在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同时坚守风险底线,资产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光大银行:
光大银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聚焦国家战略,利用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实现业务的全面发展和结构优化。
在资产规模、信贷投放、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尤其在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以及服务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浙商银行:
浙商银行在2023年度通过一系列经营举措,有效提升了利润总额和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实现了财务状况的稳健提升。同时,该行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使得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此外,浙商银行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因此,总结来看,个人认为,招商银行无疑仍是最成功的标杆股份制银行,毕竟日均赚超过4.05亿净利润远远超过其他股份制银行,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需要加油了,否则,在未来的几年里,则可能被优秀的城商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