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光、氢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将对我国“双碳”战略落地形成重要支撑。而在这些领域,上海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手握世界级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近日,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节能中心主办的“科学引领绿色发展”主题活动,为沪上一批双碳领军企业搭建舞台,展示了“上海制造”探索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新成绩。
正如与会的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闫勇哲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节能降碳取得重大成就,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4%,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二氧化碳近30亿吨,但对标“十四五”目标,全国节能减碳依然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据测算,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形成70万亿元的需求空间。为此,上海完全可以加速布局相关新赛道,持续做大产业“蛋糕”,在“双碳”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用国产装备撑起光伏未来
在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看来,能源转型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光伏则会在未来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电力来源。他援引相关数据表示,当前我国光伏发电约占总发电量的5%,而到2050年预计可达39%。为抓住未来几十年光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必须在技术和产业上前瞻布局。目前,不断升级的光伏技术,已经从硅基、薄膜电池,演进到以异质结、钙钛矿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时代。
当天登台的理想万里晖就身处新一代光伏技术领域。尽管这家公司的公众知名度不高,但业内影响力不小。理想万里晖的核心业务,是为新一代的异质结光伏电池供应商提供制造装备,在全球十大光伏电池企业中,有9家是其客户。过去一年,他们帮助全球光伏“老大”隆基绿能,连续5次刷新异质结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慧慧介绍,异质结电池的理论效率高达30%以上,而且在加工时无需高温工艺,因此可大幅降低生产的碳足迹。据预计,到2030年,我国可年新增光伏装机约100万兆瓦,如果全部采用异质结工艺路线,仅制造环节就可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对照最新的碳交易行情,价值达1000亿元。
作为新技术,异质结电池当前成本依然较高,但王慧慧表示,随着国产装备业努力打破海外垄断,光伏电池的降本空间巨大,未来一定可以为全国“双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引领风电走向远海时代
与光伏相比,风电已然是当前价格最亲民、占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大文在演讲中透露,目前全国的陆上和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均超过50%。2022年,全国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加上光伏所占的5%,相当于让全国所有居民用电都转向了风、光。
乘着风电的东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扬帆破浪,连续8年位居全国风电新装机排行榜首。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拿下多个风电技术与应用的“世界第一”,包括在2022年推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以及在全球率先实现10兆瓦风机商业化。目前,上海电气新推出的16兆瓦风机,单叶片长120多米,相当于40层楼高度;整个风轮直径252米,单机每年可发电6600万度,可满足3.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赵大文表示,从去年开始,风电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准就是每度电成本降到0.3元以下,完全能与火电竞争。当前,随着我国80%的近海风力资源被开发,下一步风电的重点将放在远海,特别是在所谓“双50区域”,也就是离岸超过50公里、水深超过50米的海域。目前,上海电气已为远海风电开发做好了技术储备,将采用漂浮式方案,建设远海风电场。而为了解决输电难题,上海电气正在谋划将远海发出的风电就地制氢,或是结合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海上化工厂。
驱动氢能车驶入快速增长期
除了引领风电和光伏外,在更具“未来感”的氢能方面,我国的布局落子同样是世界领先,这也为“上海制造”的脱颖而出打开了空间。上海捷氢科技相关负责人姜峻岭透露,目前,国家层面的氢能规划和政策已出台50多项,全国超过20个省市提出氢燃料电池的推广目标,全国已建和在营加氢站数量均为世界第一。可以说,从氢能推广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中国稳居世界前列。
氢能是新兴的二次能源,氢燃料电池是氢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目前,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捷氢已具备全过程研发能力和高水平制造体系,其自主推出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性能已比肩全球顶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捷氢的推动下,从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器件,到燃料电池制造与测试设备,整条产业链已形成国产化能力。
产业链加速完善,也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驶进了商业市场。姜峻岭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普及度大致与10年前的纯电汽车相当。过去两年,捷氢推广了数千辆燃料电池车,既有MPV等主流乘用车型,也包括公交车、环卫车、重卡、叉车等。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全国氢燃料电池车销量超过1000台,同比增长116%,可以说,这个行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价格是关键因素。但根据捷氢的规划,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以及产业集聚,燃料电池成本将在2025年降低50%,到2030年再降50%。
作者:张懿
图源:东方IC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