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发展理念。

(一)主要内涵

1.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要义进行了全面、全新、前瞻性注释。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要求。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发展理念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全新、前瞻性诠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奇迹。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内涵,中国发展理论是一个重大创新,具有世界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发展观,提高了发展的整体性,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最大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提高发展的整体性。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指明了方向。

2.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也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3.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到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

新常态主要讲的是经济,而新时代则是就整个社会来讲的。新时代与新常态是有一定关联的,没有新常态的判断,就不会有新时代的判断;没有新时代的判断,也不会有新矛盾的提出。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为了谁?就是为了人民。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5.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6.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也是发展的重大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要处理好“稳”和“进”之间的关系,而“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不断前进和结构优化的不断升级。因此,“进”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加重要的。

(二)重大意义

1.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企业需要有长期不变的发展理念,同样,国家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能够指引我们的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还是行动指南。

2.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判断。也就是说,现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此可见,发展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也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力

我认为,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体现了发展的热点,也都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十九大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

(一)发展主题

现在的发展主题什么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又是什么?过去,在五年规划期间,总会提出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尽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出明确主题,但是我认为,此次会议确实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主题,就是“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所谓“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针对2018年,而应该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加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追求发展的高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十三五”规划的后三年要坚持,未来更长时间也要坚持。

那么,为什么要把“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呢?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1.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不注重高质量,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是不符合这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的,这就是阶段性变化带来的目标变化。这个判断非常重要。

2.三个必然要求

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必然要求。

(1)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追求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就可能继续下滑,甚至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很多国家在出现阶段性变化之后,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没有把高质量增长、高效益增长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没有实行相应的政策措施,更没有进行改革发展战略的调整、目标的调整,因此就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要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2)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和效率。过去的主要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吃穿用的东西,现在我们不仅有,而且要有更好的质量和更好的服务。现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是要提高质量、提高协调性,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这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讲的。

(3)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不断从低到高升级的过程。早期的时候不追求质量效益,也能发展,也能保持增长速度,但是到了更高要求的时候,无论是各国的发展规律、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构演化的规律,还是需求的角度——从低层次到中高层次,都要求我们必须追求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常态。之所以很多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就是因为它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经济不断升级,最后达到现代化的水平。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3.一个根本要求

未来,要想使发展有成效,使政策适合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以这个为根据——追求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确定这些政策和战略的根据和内在要求来自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这个主线不是一条单一的主线,而是两条线——改革有一条线,发展有一条线。中国处在改革和发展并行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发展和改革的共同推进,最后形成现在的发展态势。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培育新动能,就必须克服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提高供给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的发展要求,必然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又明确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改革的主线自改革开放初就一直不断发展,现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为主线、为主要抓手,就是要培育新动能,要解决体制机制的矛盾。要想提高供给效益,要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另一条主线是结构调整。当然这里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新的含义。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了新的内涵。现在,我们到了更高的阶段,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就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发展主线: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为主线;以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为主线。这是发展主线的两个部分。过去,我们追求的是高速增长的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强,主要靠要素投入、靠投资。到了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有新的动能。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培育新动能。新动能是新时代发展的主线。同时,限制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很多短板没有补上。我们的区域发展有短板、城乡发展有短板、生态发展有短板、民生发展也有短板。只有补短板,才能提高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这是发展的主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培育新动能,二是补短板,提高发展的整体性。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那么,高质量发展应该怎么衡量?

第一,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是结构优化、体制创新,而结构优化的内涵也很丰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高科技、新经济发展占比不断上升,微观企业、宏观经济创造的效益明显提高,这些都是质量、效益提高的指标。这个指标要怎么设计、怎么评价?这是现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用什么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就是从结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益指标来设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非常关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是创新,所以创新能力就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估各地方、企业、行业是否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指标体系、标准体系。

第二,建立统计体系。

在衡量是不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是不能用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来衡量的,比如就业质量、产业速度和水平等,所以就要建立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过去衡量经济增长是以速度、GDP为主要指标,现在的统计体系要发生改变。在统计体系中,有些可以通过直接指标看到质量是否提高了,有些则需要通过估算、测算。对于不能通过直接指标统计的,可以从能够反映质量效益的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要加强对质量和效益指标的重视,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稳定增长的情况、单位GDP的产出、单位GDP的耗能、教育投入、教育情况等。相关统计体系也会向高质量发展倾斜。此外,在统计体系中还应该重视就业,就业就是质量指标。完善统计体系、确立统计指标,以此来衡量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未来要做的事情。

第三,形成政策体系。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看能创造多少就业、能带动多少技术进步、能节约多少国家公共资源。政策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做评估。评估一个政策是不是好、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就是根据高质量发展指标和目标要求来看的。

第四,形成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有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就是看事情做完之后是不是产生了效益,各级政府做的这些事情是不是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综合评估,把质量和效益作为项目、政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对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政策体系、政绩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1.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政策是调结构的,代表国家执行国家战略。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些重大工程的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财政赤字率。过去几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在2%左右,2016年达到3%,2017年将会达到3%以上。从GDP规模变化看,2018年财政支出相比2017年较为宽松,所以2018年的财政赤字率不仅仍将保持3%左右,而且还会有所提高。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在某段时期不完全是中性政策,还存在过度偏松甚至长期偏松的情况。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应该采取中性政策,尤其是2017年特别强调要保持中性。这是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的。真正的中性政策,必须考虑经济本身的增长能力,在没有更多更大的刺激政策下,经济也要实现6%-7%的增长,特别是6.5%左右的增长。宽松的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房地产泡沫,增加企业杠杆率,进而加大金融风险。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过去两三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所收紧,这主要是结构性的,针对的是大量资金从实体流入虚拟部门并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而形成的很多风险。所以,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做了微调,就是要保持中性。

3.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

什么是结构性政策?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而定向调控就是结构性政策。会议再次提出“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其实指的就是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还非常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反映的是结构问题。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须靠结构性政策。这就是为什么在提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会议指出,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4.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强调三大政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里社会政策不仅要托底,而且要补短板。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短板,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因此,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那么,怎样回应群众关切?就是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讲的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不只是托底的政策,也是补短板的政策。

5.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

前面讲到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还有两项政策是产业政策要准和改革政策要实。这是十八大以来的要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我认为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重要信号。什么意思?对于改革开放,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完善和深化,但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首先,这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为高质量发展没有改革创新是很难实现的,即使一时实现了,也很难保持下去。因此,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是内在要求。再有,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像过去那么高,但是我们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在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改革开放加大一些力度,我们也能够承受。因此,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有两点考虑,一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可以承受。通过深化改革,去产能、调结构,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我们的就业还很好,所以说改革不会导致风险,也不会形成很强的阻力。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改革开放加快的信号,这是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先行、改革有力,一定会推动结构调整,推动新动能培育,使发展质量更高。这是明显地强调改革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文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