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联泰环保“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见书据悉2017年3月6日广东联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在中国证监会发审过会,拿到上市批文,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根据联泰环保最新的股票招股意见书,拟发行新股不超过5334万股,。
发行基本情况与2014年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2014年其拟发行的5334万股将募集逾3.65亿元的资金,将1亿元的募资用于补充该公司的流动资金,剩余的2.65亿元的资金将投入相应的污水处理项目。
而今年扣除发行费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
按理来说,这不是联泰环保的第一次提出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见书从2014年起,联泰环保就踏上了曲折的上市之路 当时联泰环保面临资金压力,联泰环保及其子公司特许经营权质押,负债率已处于较高水平。
而且由于其为家族企业(黄氏家族持股超过九成),黄氏家族旗下14家企业中6家2014年半年度净利润合并亏损1.37亿元,对公司存在控制风险 另外联泰环保旗下的三个污水处理项目,2个项目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2002)一级B标准,一个项目执行二级标准。
如果国家或地方政府再次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则公司需要相应增加投资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造成公司面临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估计正是由于以上原因,2014上市未能如愿 2016年6月24日,联泰环保更新招股说明书,。
又欲成为A股环保阵营中的一员只是处境对比2014年并未改善多少,并且与竞争对手相比,市场区域纵深落后竞争对手,债务仍然负担不容小觑,“兄弟”公司依旧持续亏损,2016年的上次就这样不了了之 今年,根据最新招股意见书。
最近几年公司的财务报表情况并不如意。虽然总资产在不断增加,但是营业收入停滞不前,净利润也有下降的趋势。
2024年4月上市公司公告称: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反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股盾网正在办理该股票投资者索赔案,本次监管机构对公司立案调查的具体原因尚未公布,但是股盾网团队认为,依据新《证券法》及司法解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责任由原来的“过错原则”改为“过错推定原则”,除非能够充分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否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条规定实际上是相当严厉的,显示惩戒机制更加严厉。
同时特许经营权还在质押,资金链依然紧张 2006年10月27日,子公司长沙联泰水质将长沙市岳麓污水处理一期工程BOT项目污水处理服务费收费权进行质押并取得3.8 亿元长期借款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尚有。
收费权进行质押并取得1.2 亿元长期借款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尚有0.68亿元未偿还。
2013年3月15日,子公司邵阳联泰江北水将邵阳市江北污水处理厂BOT项目污水处理服务费收费权进行质押并取得0.8亿元长期借款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尚有0.73亿元未偿还 2015年4月7日,公司与委托人汕头市龙湖区乔乔贸易有限公司、受托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大华支行签订《一般委托贷款合同》,取得。
0.40亿元长期借款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尚有0.40亿元未偿还 2015年6月16日,子公司岳阳联泰水务将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污水处理服务收费权进行质押并取得0.40亿元长期借款。
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尚有0.40亿元尚未偿还 2015年12月4日,子公司汕头市联泰苏南水务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分行签订了借款额度为2亿元的固定资产借款合同,联泰环保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实际使用额度为1.56亿元,尚未偿还 2015年12月4日,子公司汕头市联泰苏北水务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分行签订了借款额度为1.6亿元的固定资产借款合同,联泰环保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截止2016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实际使用额度为1.15亿元,尚未偿还 2016年8月8日,公司以汕头龙珠水质净化厂项目污水处理服务费权做质押,取得4.50亿元长期借款截止2016年12月31日,。
该长期借款尚有4.38亿元未偿还。
截止目前为止,联泰环保总共借款13.81亿元,还剩11.51亿元未偿还其中3.11亿元为借款,8.40亿元为污水处理服务费权 对于联泰环保来说,此次“锲而不舍”的上市计划终于成功,可算是煞费苦心。
这也是联泰环保应对目前公司存在的问题的一种途径,还有对未来水处理行业竞争的一种应对方式希望能借这次上市,成功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使公司有精力去开拓除湖南与广东省以外的市场
环保求职不求人,关注“环保求职”找到好职位!
股盾网团队提示:受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误导,造成损失的,建议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挽回部分投资损失。法院审理中,因审判执法人员对法律问题存在不同理解,索赔结果以法院最终生效裁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