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历代王朝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物的市场价值更是不断攀升。除了已经被国家收藏的出土文物、以及流失到外国的古董以外,还有很多老百姓会将文物作为个人爱好收藏起来。

基于这一社会风潮的兴起,各电视台开始推出“鉴宝”类栏目,一方面可以鉴定古物的真伪、普及鉴定方法,另一方面还能追溯其对应时期的历史背景,宣传几千年的华夏文明。

比如央视二套曾经推出的《艺术品投资》栏目,以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的方式,来深讨文化底蕴。不过在《天下收藏》这档鉴宝栏目中,设计环节格外别出心裁。当藏品被判定为赝品之后,要由主持人王刚亲手将其砸毁。某次录影结束后,收藏者一气之下将王刚与栏目组告上法庭,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件事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一、 王刚的收藏爱好

随着影视作品的创作,很多角色都被演员演绎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当演员擅长演某一种类型的人物时,就会被大众称为“角色专业户”。比如饰演《还珠格格》一、二部中的“皇帝专业户”张铁林老师;饰演83版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专业户”刘丹老师等等。

而说起“和珅”这个角色,相信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王刚老师的扮演。当年,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7部电视剧、300多集中饰演“和珅”一角,为大家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被称为“和珅专业户”。

更难得可贵的是,尽管王刚老师饰演的都是同一个角色,但是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表演风格。不得不说,王刚老师的演技真是一绝!

在演戏之余,他的主要精力会投放在收藏古玩上,据说王刚老师将自己身家的70%都用于这方面,在文艺圈的名气很大。在参加某节目时,他还公开了自己在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可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多少北漂连租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有难度,王刚老师却能坐拥一座独门独院的四合院。按照北京当时的房价,这座房子起码价值上亿。

不仅如此,四合院的内部装饰才真正让人大开眼界,所有的家具与装饰品都是王刚收藏的古董。而这座四合院根本就不是用来居住的,只是王刚为宝物们寻找的“安身之所”。

因为他收藏的大量宝物无处安放,放在楼房里根本不搭,就索性买了一座四合院,既能放古董,还能带家人偶尔过来住几天,两全其美。在节目中,王刚向观众们展示了自己书房上的字画,有韩美林的真迹、齐白石的画等等,这些普通人见一面都难的文物,已经成为王刚老师的私人物品,可见其财力雄厚。

二、意外砸毁宝物

出于对古董的喜爱,王刚老师还答应担任山西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的主持人。该节目打破以往鉴宝类节目的形式单一,重估价、轻文化的弊端,而是强调以藏品的文化为内核,讲述收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在这种挖掘文物的民族记忆方式下,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不俗的反响。

同时,幕后设计团队将鉴宝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整档节目一共三个流程,分别是“亮宝”(展示宝物)、“辩宝”(辨别真伪)、“护宝”(保护文物),若某件宝物被鉴定为赝品,则由主持人王刚老师用“护宝锤”当场将其砸毁。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方式,其实是经过节目组充分考虑以后才具体操作的。

节目组为了避免出现纠纷,会与每一位前来参加文物鉴定的收藏者签下“契约”,其中强调:若所带藏品被毁坏,不能与节目组产生纠纷。或许这种做法令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不过依然会有不少爱好文物的人前来进行藏品甄别。

究其原因,无非是宝主想辨别藏品的真假、给它定个身价。一旦宝物被鉴定为真品,就等同于有了“证书”,藏品的市场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甚至会比宝主的预估价高出数百、数千倍。可是谁也没想到,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将王刚老师与整个节目组推至风口浪尖之上。

2012年,来自河北的中医大夫付常勇偶然间看到这档节目,他才想起家中有两个“甜白釉压手杯”,于是决定将这对杯子带去节目中进行鉴定。经了解,这对宝物并非是付常勇的传家宝,而是他早年间为患者看病时,病人将这对杯子当作“诊费”赠送于他的,该患者声称这对杯子价值不菲。

由于付常勇并不了解文物收藏价值,节目组最初与他沟通时,他只给出两万元的报价。按照固有流程,付常勇与节目组签下“免责协议”。而后,他到演播台上将宝物呈现给专业人员查看。

经过现场专家团的鉴定,这对“甜白釉压手杯” 纹理有些生硬呆板,胎质过于粗杂,是现代仿品。按照节目流程,主持人王刚举起“护宝锤”“咔嚓”一声将其中一只杯子直接砸碎。

通过节目录像显示,付常勇在亲眼看到杯子被砸碎的一瞬间,面露难色。但是碍于藏品被判定为赝品,且自己又与栏目组签订了“免责协议”,只能带着剩下的那只杯子与被砸毁的碎片黯然离场。

参加完节目以后,付常勇不太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便带着另外一只杯子又找了一位鉴定专家,这次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付常勇的瓷杯并不是真品,但的确是明朝时期的仿制品。也就是说,这对杯子是正儿八经的古董,按照当时市场价值估算在两亿元左右。

得知这一消息后,付常勇无法接受,他认为是节目组的错误鉴定导致自己损失了这么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将王刚老师以及《天下收藏》栏目组一起告上法庭,并要求节目组进行赔偿。

这件事情在当时还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一向以专业著称的鉴宝节目竟然能犯这种原则性错误,媒体与观众们都在关注事情的最终走向。他们也想知道,法庭究竟会如何审判。

由于涉案金额巨大(2亿元),且原告与被告双方各执一词,此案在审理过程中经历三年之久,法院认为:原告在参加节目之前就了解有“砸宝”环节,且签署了相关协议,显然已经接受藏品被砸毁的风险,因此法院不支持原告的索赔主张。2016年7月法院判决如下:付常勇败诉,自行承担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

对于这个结果,付常勇自然是心有不甘,他认为仅凭节目组的专家给出的结论就将藏品砸毁是极其不负责的行为,根本没有权威性。其实在2012年,这档节目就同首都博物馆一起举办了真假藏品的对比展览,当时还受到不少爱好文物的群众追捧。

有人说,被砸的宝物中的确有真品;有人说,被砸毁的都是“赝品”。双方各执一词,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为了平息争议,相关部门特意邀请国家文物委员会的四位专家到场,对所有被砸的“宝物”进行鉴定。这四位专家一致认为这些被砸的瓷器是赝品。

这个结果从侧面强调了《天下收藏》专家组的专业与权威,只不过付常勇无法接受自己价值两亿元的宝物被砸毁。无论他怎样后悔,事实都是败诉的。因为他已经签下“免责协议”,所有后果只能自行承担。这件事情结束以后,舆论并没有随之消失,大众对鉴宝类节目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民间收藏家根本不会再冒险去参加节目进行鉴定。所以,《天下收藏》这档节目也不得不叫停。

三、古董价值

古玩,又称文物或古董,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品,包括传世品与地下出土品,它们身上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信息。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喜欢收藏或从事古玩行业的人超过7000万。

当经济发展愈加繁荣以后,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享受,所以对应运而生的文化休闲产业的要求与审美也会随之升高。

而文化休闲产业更侧重于提升精神文明,并不像其他产业那般有章法,这也就使得这一产业链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尤其是在以收藏价值为主的古玩行业中。那么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古董爱好者了解呢?

1.勿贪便宜。真正的古董本身的材质极其名贵且不可再生。在历史的洪流中,古董物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或破坏,因存世稀少往往会成为孤品。而“物”一向以稀为贵,价格便宜、完整漂亮的捡漏心理绝对不可有。

收藏界确实有不少依靠投机或投资买卖赚得盆满钵满的真实案例,只不过这种赚钱经验不值得分享,人们会对古玩收藏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片面认识,从而盲目地草率购买。切记“三思而后行”。

2.多看多学、少问少买。像王刚老师这种有绝对的财富能力去购买喜爱的古董文玩的收藏家毕竟是少数。普通老百姓若对藏品感兴趣,不妨多去参观博物馆、古玩市场,多看看相关收藏品书籍。有多少能力就投资多少,不要超出经济能力。

说到底,古玩的“水”很深,只有潜心研究鉴赏知识,了解市场动态、行情,才能懂得甄别不同的古旧物品。投资目的仅为其次,健康地从事收藏活动或许会带来意外的经济回报。

件的约束,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要了解我国对文物商品的法律法规。《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的收藏与流通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变化与风险。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旧规定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情况,人大也在加紧安排文物法的修正工作。

4.鉴定工具。古玩鉴定的方法远没有古物鉴定那般严肃与正式。后者被鉴定的前提是已经确定鉴定对象的真实性,其核心是考证对象本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经济价值基本不在考虑之列。而古玩鉴定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真假,重点在于估算经济价值。

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古玩鉴定行业远不止鱼龙混杂那么简单。有太多的装腔作势者信口雌黄、道听途说、敛财扰乱市场。我国各级法院并没有相关的文物鉴定机构,社会上也没有专门鉴定文物的个人。法院在处理付常勇这类案件时,关注重点往往都在程序是否合法规上,并不是原告与被告纠结的藏品真假问题。

藏品真假的尘埃从未落定,类似的故事也一定还在发生。

四、王刚对砸毁文物的回应

在演艺圈混迹多年的王刚老师,虽然也受到不少观众对自己的非议,毕竟饰演的“和珅”形象十分到位,很多人都会将对角色的情绪转嫁至演员本身,但这都是观众对王刚演技的认可,无可厚非。而《天下收藏》那次意外事件是他唯一的事业“污点”。

,有网友再次询问起那次事情的原委,他才第一次正面做出回应。

王刚说:“案子经过一审与二审,说明我们是没有责任的。那只杯子究竟是不是真品都无从考证,何况就算是正品也不可能值两个亿。”最后王刚还补充说道:“我个人心里是挺同情他(付常勇)的,所以我也不想再说这件事情了”。

纵观整件事情,付常勇也好、王刚老师也罢,都是受害者。付常勇损失的是一只价值不菲的杯子,而王刚作为节目主持人,他只是一名执行者。节目组安排了鉴定员与专家,在他们的鉴定结果以后才致使王刚去进行“砸宝”的行动。

更何况,节目组最开始聘请王刚老师来参加节目,无非也是看上了他的名气,为节目预热造势,才会有后期的关注度以及吸引收藏者前来参加鉴宝。从这一点来说,王刚老师比付常勇还冤枉。

好在,那件事情已经被时间吞没 ,从王刚老师在社交平台上的回应语气可以听出,他已经看开这件事情为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所有藏品爱好者也会在这次事件以后格外慎重地选择鉴宝机构,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现在已经73岁的王老师明显见老,不过精神状态与身体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他与第三任娇妻郑艳东生活的很幸福,郑女士还为丈夫生下儿子,父子俩相差60岁。

为了给妻子和孩子创造更优渥的生活条件,早就到了退休年龄的王老师依然坚持工作。也许在外人眼里看来,他现在的工作节奏很辛苦,但是王刚老师也是乐在其中。希望他老人家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同时也警戒那些爱好文玩的收藏者:擦亮双眼、切莫贪心。


原创
            王刚在节目里“误砸”真古董,被收藏者告上法庭,后来怎么解决的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