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将证券投资相关的分析研究分为市场分析和证券分析,他认为市场分析以价格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分析方法预测价格未来走势;而证券分析以企业内在价值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分析方法评估和判断价值的变化,进而寻找投资机会。

在国内,证券分析对应行业公司研究,所以证券分析报告以行业或公司研究报告为主。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对证券分析的需求持续大幅增加,分析师队伍迅速扩大,证券分析报告已广泛地充盈市场。

分析师普遍都有较高的学历及工作背景,其分析研究报告质量高,对投资帮助较大,但也有部分研报质量欠佳,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列举了研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希望朋友们阅读研报时留意。

一、研究报告内容本末倒置

证券分析为投资服务,但它不同于投资,投资的方式很多,可以投资,从价值变动中获得收益;也可以是投机,从价格波动中盈利。证券分析却不能“投机”,主要针对投资,需要基于企业价值变化,给证券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的折现值,其中包含了现金流、未来、折现三个关键因素。相应地,分析研究应该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尤其是价值体现为未来,需要对企业未来可能的变化、机会等进行重点分析,但是,现实中很多研究报告只对过去进行分析,报告围绕企业过去为什么能取得较好的业绩而展开,并且对业绩的认识也只限于利润层面,没有涉及公司的现金流及资本收益状况。

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分析师对企业价值缺乏理解,跟普通投资者一样被表观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研报只是资料堆砌,缺乏逻辑

一些研究报告洋洋洒洒,甚至几十页长篇大论,但细看报告,基本是资料堆砌,报告的内容分成多个部分,类似“行业方面、业务方面、财务方面、股东方面、产品方面、政策方面、业绩方面、估值方面……”,尽管每部分都有详尽的内容,但相互之间并无逻辑衔接,而且,报告前后文、报告结论与报告内容之间也无内在逻辑。

无逻辑研报通常以新手分析师居多,这类研报可以是很好的资料,但对投资决策的价值不高。

三、推荐的逻辑依据不严谨

常见的推荐逻辑不严谨研报有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短期业绩或短期业绩增长的推荐

企业价值是企业生命周期内创造财富的折现,正常企业1-2个财务年度的业绩在内在价值中占比都不高,一般不超过10%,短期业绩及业绩增长如果不能持续或保持,其价值不可能有大的变化,通常一个涨停板就可以反映。

第二类是描述产业前景广阔,在没有企业具体分析的情况下,推荐业内企业或“有关联的企业”,其中尤以“进军新兴产业”的推荐最常见。

产业远景广阔对投资具有吸引力,但从产业远大前景到企业财务成果是个漫长的过程,产业发育发展的条件及时间、相关企业是否能摘到果实、企业摘取果实还需要具备的条件与资源是否足够……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很多时候产业前景广阔远大,但大部分企业都无法达到彼岸。

这类不严谨的推荐还包括政策支持、先发优势、技术领先、管理层雄心勃勃、大股东支持、过去很成功……等。

第三类是缺乏长期竞争优势的成长预期。

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具备长期竞争优势,任何缺乏护城河的成长预期都是站不住脚的,巴菲特首倡的护城河理念在证券分析中意义重大。

四、随意应用相对估值方法

随意应用估值方法包括三方面:

一是随意改变估值数据。

有的研究报告通过详尽的分析后,给出了盈利预测不变的结论,但在股票推荐观点上,将PE从60倍提高到80倍,并给出强烈推荐评级,也有研究报告在提高短期盈利预测数据后,随之提高估值倍数。

导致分析师提高估值倍数的原因往往是股票市场热点变化,分析师随意改变估值倍数,或许只是配合市场投机需要,阅读时需要警惕。

二是应用了不合理的相对估值指标。

比如有些分析报告采用市销率PS指标,但忽视了PS应用时需要以高毛利率为基础,而采用PEG指标时的增长率是未来3-5年的复合增长率,一些分析师却以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率替代。还有以资产规模为业务基础的企业采用PE估值等,都是没有针对性地应用好估值指标。

三是缺乏估值参照物

相对估值指标本身数值的大小是没有太大参考价值的,有研报中直接给出PE20-25倍的定位,这是缺乏严谨逻辑的。相对估值需要参照系,需要通过参照标的的估值数据来反推研究对象的定价。

格雷厄姆说“投机者的首要兴趣是预测价格并从市场波动中获利,投资者的首要兴趣是以合适的价格买合适的资产”,证券分析为投资服务,需要以坚实的价值投资理念为基础,对标的证券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判断,任何缺乏逻辑和着眼投机的研究报告都是有问题。


证券分析报告常见的一些问题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