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8 如何控制“风险”
如何控制“风险”(一)
在不同的人眼里,风险是不同的。
更确切的说:买入时的态度,决定了你看风险的角度。
1.如果选股时的标准是基于公司本身的长期价值,把买入股票当做是买入了公司的一部分。那么,凡是不影响公司长期价值的,都算不上风险。再拓展一下,遇到影响公司短期业绩的突发事件,且造成股价大幅波动,就是买入的机会。
2.如果你选股的态度是基于未来股价的表现,那股价的波动就是风险。这里面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选股完全基于股价的,股价涨了=好股。股价跌了=坏股。还有一种选股是通过判断公司未来业绩来预测股价的涨跌。无论如何,只要买股时是基于未来股价的涨跌,股价的波动就是风险。
第一种情况的风险如何规避?也就是如何避免自己选的公司会出现长期价值受损的事件发生?
其实是没有一种具体的方法来做到的。
只能说:你对企业长期价值的理解能力,对所处行业前景的理解能力,决定了你控制风险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途径有两个:第一是不断的学习和“正确”的思考提高自己的选股能力。第二是选简单,容易看得懂的企业和行业。
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控制风险,还必须保持现金流。最后,就看国运和个人的运气了。
如何控制风险(二)
如果买入时考虑的重点是随后的股价涨跌,就会把股价的波动当做主要风险。要规避这种风险就必须知道引起股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我想了下,大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业绩波动。2.行业周期变化。3.市场热点转化。4.股市牛熊。5.公司暴雷。
要规避股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就要在上述几个方面下功夫。
比如,不停的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公司短期业绩,根据各方面的蛛丝马迹判断行业周期拐点,注意政策导向找准风口买到赛道股,根据宏观环境、利息走向、美元趋势、地缘政治等判断股市牛熊,等等。
不怕各位笑话,我以前投资就是侧重这些方面的,那时的自己很忙,也很紧张,睁大眼睛,竖着耳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样做能否控制风险呢?回头看,有时似乎是躲过了一些下跌,但也错过了很多的上涨。由于股价和基本面并不完全同步,搞不好,还会左右挨耳光。
最主要的是,如果仅仅根据短期业绩等财务数据而缺乏对行业和企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就会选到类似突然少了几百亿的康美和盲目扩张的恒大这样的股票,如果仅凭市场的风口和热点,更会选到乐视网这样的股票。
换句话说,以短期股价的涨跌为导向选股,其实是一开始就放任或者忽略了主要风险。而随后的所谓控制风险,都是靠碰运气的后手。
比如雪球某知名人士曾买过乐视网,虽高位跑了赚到一笔。但运气这东西,不能依赖,更不能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
如果一开始选股时就立足企业,即使选到了泸州老窖这样并不突出亮眼的公司,随后,即使你的运气差到极点,在2008年大牛市的最高点76块买入,又经历了2014年的大周期,又经历了丢钱的暴雷,也经过了新冠的社交停摆,依然不改企业的长期价值。
所以,我现在选股一开始就尽可能的立足于企业长期价值,在这个角度上尽可能的把风险考虑的清楚全面一些。这时,股价的波动就显得没那么重要。我就可以悠闲一点过自己的生活。
最后说明一下:我和大家一样,既不是大V更不是权威。仅仅是一个正走在投资路上的散户,一切都还在摸索学习中。我的话仅仅是我个人认知下的一点感受,供你参考,千万别当成令箭!
2022-6-9 为什么不要靠判断宏观经济来决定投资
我说不要靠判断宏观经济来决定投资,有三个意思:
1.宏观经济很难判断。
我们之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很多人长期唱衰中国,但一直被打脸。其实,这些人并不是盼着中国衰落,而是他们根据种种迹象判断经济药丸,但就是没完。
2.宏观经济与你具体投资的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3.股票与商品一样。他的价格除了与价值有关外,还与供求有关。在经济不太行的这段时间里,股价不一定不行。
我说不要靠判断行业周期来决定买卖股票,很多朋友一定很不理解:价值投资就是要判断价值,一个企业在上升周期时业绩就好,价值就高,股价也高。当它周期向下时,业绩就差,价值就低,股价也低。为什么不判断?
1.曾经准确预判1997金融风暴的谢国忠,在上海房价两万块时就预测房地产要爆。王石在十年前就让万科准备过冬。与之相反是不信邪的恒大和融创,一路扩张,直到今天遇到了麻烦。王石,许家印,孙宏斌都是业内翘楚,周期拐点并不好判断。
2.万物皆有周期,但周期和周期不同,有螺旋向上不断发展的周期,有原地踏步价值毁灭的周期。这个在投资之前就要知道。
3.一个企业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这个未来的现金流,既包含了企业向上周期时的现金流,也包含了企业向下周期时的现金流。
换句话说,我们要投资那些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对它只有短期影响不改长期发展趋势的企业。对于那些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会被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淘汰和毁灭的企业。我们不是买了后时刻去判断,而是一开始不碰就可以了。
2022-6 关于PE的讨论
我早就想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但由于我的财务知识太薄弱,经常出口就混淆财务概念,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是超出我的能力的。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又很重要,我起个话头,目的是抛砖引玉。
进入股市的人,不看PE是一个阶段。
知道看PE高低来大概判断这个公司贵不贵是第二阶段。
了解PE的内涵,通过PE了解公司的不同价值,是第三个阶段。
PE是变动的,一个公司今年集中财务洗澡,是非常态,今年的PE就可能很高,到了明年很可能就不高了。一个公司很小,业务刚开展,PE很高。没想到他们的业务刚好是市场空白,业绩出现爆炸式增长,今天看着高不可攀的PE,未来就会大幅度下降。还有举不胜举的原因影响,PE的波动其实也很大。
上述诸多不确定造成的PE变化,我不想讨论,也讨论不清楚。我只想讨论稳定情况下,常态情况下PE的区别。
我们知道,PE乘业绩,就是股价。股价乘股本,就是总市值。
有甲乙两个公司,他们的PE都是15倍。如果仅看PE的话,这两个公司是一样贵的在市场上出售。
但甲公司的总市值里,没有负债,却有大量留存现金,大量有可能增值的股权投资,优质的、不可复制的、越放越值钱的生产资料。
而乙公司的总市值里,有近一半的负债,有大量不知能否收回的应收款,他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废铁和过期变质以及贬值。
如果不细看,只看PE的话,两公司是以同样价格在市场出售,具有同样的投资价值。如果细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甲公司15倍PE是合理的话,那么,乙公司7倍PE都太贵。
但我经常在讨论中会看到投资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乙公司只有10倍PE,比甲公司的15倍PE严重低估”。
2022-7-18 冲浪与潜水
在股市里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标的,不停的轮换,我把这个比喻为浮在水面冲浪。
寻找一个可长期投资的股票,利用市场对它有误解的时候,重仓买入并长期持有,几年后买入成本沉没,每年分红回报越来越高,不到公司基本面发生本质变化或者特别高估一直持有。我把这比喻为在深海中潜水。
2008年我侥幸逃顶,当时自己沾沾自喜到处炫耀。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成果,我把资金都买了信托理财。
上一贴我提到:我曾经和但斌一样……有人说我是在踩但斌。呵呵,我当年是许小年的粉丝,他的文章我一定仔细拜读并深刻领会的。我逃顶后,就耐心的等待四万亿暴雷。我坚信许小年预测2008年的四万亿救市一定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暴雷,巨大的窟窿会让经济一地鸡毛,股市也会出现大幅的下跌,届时我就可以进场抄底了。
我当时的如意算盘里缺了一个重要的主角:具体的股票。我只是空洞的认为:当股市大跌时我就进场抄底。抄什么?完全没概念,到时再说。
这种假大空的思维就是:投资还没入门。
在等待抄底的五年里,我又仔细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值得长期投资?为什么有的股票长期”高估”?为什么有的企业长期”低估”?为什么有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有的企业昙花一现?等等。
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本质以后,我的关注点就会由以往的假大空转到具体的企业。
2013年我从新入市后,我就在想:十年后我就60岁了,我如果始终浮在水面冲浪,我的晚年生活就不得安宁,我的生活也会随股市的波动而波动,如果我的生活状态是这样,那我赚了钱也是失败。
我这次的投资必须沉入海底潜水,海面的惊涛骇浪对我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平静无精神压力。这也就成了我2013年后选股的主要因素。如今,我每年的股票分红是2013年时投资总额的1.5倍,而且看架势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最后,就看国运和个人的运气了。
2022-7-17 从容的面对股市
道理,该说的也都说了。三是我的投资策略其实已经让我不太需要时刻关注股市,判断股市了。
股票涨,也行。长期看,涨有涨的收益。
股票跌,也行。长期看,跌有跌的收益。
股票分红给我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可以从容的面对股市和生活。
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心情、生活还随股市的波动而波动,每天还需要盯着股市,那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投资。
我和大部分球友的投资阶段不同、年龄也不同。
对我来说战争,疫情,熊市,加息,烂尾楼等因素只是引起市值的正常波动,在你那里可能就是要努力避免的巨大回撤。而在如何避免回撤方面我能提供的意见极其有限且很可能是反向指标。
2022-7-17 投资关键的是公司的长期经营
我以前也和但斌一样:喜欢提前对未来的各方面局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再判断股市届时会如何表现,然后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何时抛出,何时买入。
比如但斌这次就是这样判断的:俄乌开战,世界局势动荡,而我们站俄,就会和欧美各国关系紧张,必然影响我们的国际环境,进而影响出口。随后疫情抬头,各地静默,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我比别人早判断这些,就提前抛出了。综上因素,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半年报,随着半年报的业绩倒退,股市也会出现大跌,三季度就会出现好的买入点。
这样的投资思路,其实是投资还没入门的表现。
投资的关键是具体到公司的长期经营,而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短期因素。
比如美股曾经的蓝筹股柯达胶卷,它的投资价值没有被经历过的战争、疫情、加息减息、股市牛熊、大萧条等摧毁,除非你想抓住波动,否则,每一次它都会再创新高。
柯达投资价值的毁灭是源于数码新技术的出现。这才是我们投资时应该注意的公司以外的因素。
2022-7 真正能否控制风险,要看你当初选的什么股票
很多人把控制仓位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这其实就是投资还没入门的表现。
真正能否控制风险,要看你当初选的什么股票。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如果要分事前还是事后,那他就不是诸葛亮。
2022-7-26 选股回避高负债企业的主要原因
闲扯一下宏观
当前的宏观经济前景肯定是不明朗的,战争、疫情、高通胀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也弥漫着悲观的情绪。
这轮宏观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会持续多久?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目前是正在走向最坏的情况?还是已经到了最坏的情况?还是正走出最坏的情况?
而股市又会提前多久反应这些?是三个月?半年?还是一年?
呵呵,上述这些谁知道?(如果是早年,我就会抛出股票,并且嘴里叨咕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这是其一。
其二,上市公司面对经济衰退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逆势增长,有的只是增速减缓,有的依然盈利,有的只是短期跟随负增长,有的却长期一蹶不振,有的企业消失。
这就是我们并不能简单笼统的用宏观来指导具体投资的主要原因。
如果硬要说宏观对投资影响最大的指标,从我个人的体会看,笼统的就是:企业负债率。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多数陷入一蹶不振或者消亡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负债率太高。
换句话说,当经济陷入不明朗的时候,往往大伤元气或者先死的,就是经济好时高负债扩张的企业,如果你要用宏观来指导投资,这个是你最需要警惕的。
当这些企业消失时,也会给同行业那些负债率低、现金流充足的企业留下更大的市场份额(你看,即使同样的宏观,同样的行业,最终结果也不同)。
这也是我近年一开始选股就回避高负债企业的主要原因,不管经济好坏。
2022-8-05 我们努力方向是如何找到优秀的企业并遇到合适的价格
任何一个奥运冠军,都是他们长期艰苦训练的结果。
他们通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不断训练,直至完美并达到目标。
投资者不是运动员。最好不要给自己的投资设定目标,投资者赚的是企业盈利的钱。
如果这个企业是上市公司,投资者赚的其实也是企业盈利的钱,只不过股市里经常会提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期,并支付溢价或折扣而已。
投资者不是经营者,投资者再努力对企业的经营和赚钱能力也不起什么作用。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如何找到优秀的企业,并遇到合适的价格。巴菲特很努力,他希望自己一年能有一个好主意。
如果我们的努力是花在如何判断并抓住股价的波动上,那可能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路上。这时,你的努力程度与投资回报率就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2022-8-05 我理解的股票波动的原因
谈下我理解的股票波动的原因:
1.股票价格无论如何波动,长期看是围绕企业的价值在波动。2.企业的价值,理论上是其“存续期”内盈利总额的折现。
但一个企业的存续期有多长?存续期内的总盈利多少?并没有人提前知道。在当下来说,都只是一个预期。
而股价的波动,就源于投资者对这个预期的不同。
一般来说,投资者习惯以当下的短期业绩,或者突发的事件,来推测企业在未来整个存续期的盈利情况。这种预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际情况出现巨大的偏差,这就是股价波动的原因。
比如,八项规定时,人们预期没了政务和商务消费,茅台未来也就少了主力消费群体,存续期内的总盈利会大幅减少,而当期的业绩还没反映,就出现了十倍市盈率的股价。
又比如,第一波疫情时,期间没了消费,以此预期未来,股价就出现腰斩。
再比如,某新兴行业,某企业当下订单饱和,盈利很多,我们可以据此预计未来几十年的总盈利是巨大的,股价就会大幅度溢价。而随着技术进步、后来者众多等因素,该行业沦为过剩和微利的行业,之前的巨大溢价就会成为长期顶部。
而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透过短期现象看到本质,能对企业的长期情况有个尽可能合理的预判,并据此判断当下的估值是否值得买入。
说投资简单,其实是说的道理简单。
说投资难,说的是无论你把当下的因素考虑的多么详实来预期未来,历史的画卷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打开,显露出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偶然性与必然性、能力与运气交织在一起,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因素其实很有限。
想不停的复制成功更是很难,这也是为什么都不轻易换股的一个原因。
2022-8-05 我对于一只股票通常会有几种态度
我对于一只股票通常会有几种态度:
1.股价很便宜。有钱就控制不住的想买,以至于自己总是感觉再多的钱也不够。
2.股价不高不低在合理区间。没有买的欲望了,但也不会抛出已经持有的。拿着钱等待。
3.股价涨的让自己很忐忑,股价对应未来三五年的业绩阶段性高估,但长期看也还行。纠结于是否抛出?抛出多少?抛出后投资什么等等问题。
2022-8-06 我个人觉得神华目前的价格并不贵
很多朋友问我神华目前价格是否可以投资,问我什么时候买,等等。
我个人觉得神华目前的价格并不贵,是可以分批买入的。暂时也看不到神华在未来会有什么重大基本面的变化。
但投资这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对我来说,我的现金流就是靠股票的分红。往年分红后,我会先把全年的生活费留出来,剩下的就买股票了。
如果再遇到大跌,还会从生活费里再挤一点钱买股票。这些年几乎年年如此,总是给自己搞的紧紧巴巴的。
今年我就暂不打算把分红再投入了。一是今年确实宏观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导致未来不太稳定,就想留点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去年买入时股价比较低,总觉得现在的股价还没有那么吸引。
三是老婆想买个再大点的房子,想想老婆也陪了我一辈子,无论她想法是否合理,有条件了就满足她一下,反正也没几年可活的了。
至于什么性价比,投资回报率等等再理性的思维与逻辑,也抵不过一句感性的话:最主要是开心!
2022-8-28 我特别执着于我所投资企业经营的微观数据
中国神华和泸州老窖的半年报都出了,总体来说都还不错。似乎宏观经济的悲观和疲软还没有影响到我所投资的具体企业。
对于投资,以前,我特别热衷对经济和金融的宏大叙事。现在,我特别执着于我所投资企业经营的微观数据。
其实,对于生活也是如此。
前两天有球友因听了某“权威”人士预测未来经济会如何如何而焦虑。
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要在自己的视野内搞好自己的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朋友、同事关系,通过坚持一些兴趣爱好,建立一个更自洽的诗意世界。
2022-8-29 股票涨到多少才抛?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的股票涨到多少才抛?
呵呵,关于这个问题,我说下自己的思路。
首先,我买股票是把它当做买入了公司的一部分,我是以股东的角度来看待这笔投资。
因此,我的长期投资回报的立足点是来自于该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而不是来自于靠估算未来股价与现在买入价的差。
股东权益回报率,基本就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对一个公司长期净资产收益率的判断,就是我能否投资一个股票的主要因素。
我记得我当初买老窖的时候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20多,但当时它的每股净资产只有10块左右,今年中报它的年化净资产收益率还是20多,但每股净资产到年底已经30块了。
同理,对神华也是如此。我投资它,长期的平均回报,一定接近它的长期股东权益回报率。这时,股价涨到多少抛,就很像大家现实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每年都有一个年薪,现在公司要裁员,推出一个补偿的方案。如果你现在退出,公司一次性补偿你一大笔钱。
这时你脑袋里想的是:公司未来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也就意味着我的年薪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我在公司是否还有向上升职的空间,这笔补偿我是否有更好的用途等等。一次性拿到补偿的利益大还是长期留在公司的利益大?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权衡的结果和决定也就不同。
你问我多少钱抛出我的股票,我就是这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2022-8-30 不要用宏观来指导具体的投资
经济不好,消费就不好,消费不好,白酒就不好。
呵呵,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用宏观来指导具体的投资。很多朋友还是不太理解。
那我就举个例子,当初中石油上市的时候,股价达到了46元。国际油价是一百多美元一桶,最高140多美元一桶。
当时的逻辑是这样: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崛起了,中国需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贵。中国私家车已经突破一亿辆,未来如果突破两亿辆是个什么概念?油价会不会也突破200元?46元的中石油看似不便宜,但未来油价也会涨。
随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中国私家车数量一路涨,国际油价一路跌。当中国汽车突破三亿辆时,国际油价跌到了戏剧性的低点。
新的逻辑是这样: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传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少。
于是,油价又从低位逼近了100块(俄乌战争前)。
2022-8-31 投资股票其实和借钱的例子差不多的道理
很多球友无论对某个股票研究的多么透彻,买了后都会很不踏实,总是紧张兮兮时刻担心。股价稍有波动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有人把这归咎于性格,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抓住投资的本质。
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借给朋友100万,你是因为他描述借钱用途多么的赚钱,不仅可以还给你而且还有高回报?还是因为他在你这里放了150万的抵押物?
如果是前者,你会时刻关注他借你钱的使用和经营情况,总怕他失败和失联,你就总是紧张兮兮。如果是后者,你有充足的抵押物,你才不管他借你钱是赌博还是挥霍,他是否失联和你也没什么关系。到期不还钱,你就把抵押物变现收回你的借款即可。
投资股票其实和借钱的例子差不多的道理。
所不同的是投资股票事先并没有抵押物。但它有一个长期投资回报的基本原理:长期投资汇报≈长期股东权益平均回报率。
这样,你的投资就变得比较有方向性。
1.如何分析、辨别一个公司是否适用这个指标。
2.如何分析、辨别未来的股东权益回报率的大约平均值是多少?
3.等待机会以尽可能接近净资产的价格买入。
这时,你买入的那一刻,几乎就可以大概知道你未来最少能赚多少钱了。这有点像你借钱时得到了抵押物。
当然,篇幅有限,我只是尽可能抓主线简单阐述投资的基本原理。实际情况要复杂多变的多。
2022-8-31 老窖的财报我主要盯着营收,神华主要看净资产收益率
呵呵,我是个财务的小白,我看报表都是粗粗拉拉的。
老窖的财报我主要盯着营收,半年报营收116亿,是稳步增长的。
为了佐证这一增长的成色,我还要看下另一个指标:销售商品和劳务收到的现金。如果这个数大于116亿,成色就比较足。我一般不太在意预收款,如果这个预收比同期还高,那就更说明这期间的营收是健康的。
神华我主要看净资产收益率情况,上半年是11%,全年大概会在18%左右,今年会有较大的提升。之前我预期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停建发电厂的投产,电价的提升,分红率的提升,净资产收益率也会得到提高。看来是符合预期的。
2022-8 你只能赚你认知内的钱
有句话叫:你只能赚你认知内的钱。
人的认知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慢慢形成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财富阶段,认知是不同的。
很多朋友看我写的东西,总感觉关键的地方还是没说透。要反驳吧,面对一个确实赚了钱的人,反驳又显得苍白。赞同吧,又感觉我的观点不适合自己,也没办法学。
也许,你感觉没说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认知差别。
这个不奇怪,我自己的认知也是一路走过来慢慢改变的。
一个投资额只能买一万股的朋友,分红对他的意义就没有十年十倍来的诱惑大。而持有500万股的朋友对分红的重视程度就要高得多。
我早期买股票赚钱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买好车,买大房子,给家庭好的生活。总之,我投资在股市的钱最终是要从股市拿出来消费掉的。我投进去100万最好过几年能拿出1000万买房买车。这时,市值比较重要,因为要变现。
现在,当我的账户有了几个亿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投资永远也不需要拿出来了。即使想买车买房,分红就够了。这时,我重视的不是我投资股票的市值有多大,而是我的投资每年能产生出多少现金流。
一个人的股票账户有五亿市值。另一个人的股票账户有十亿市值。第一个人可以每年得到分红3000万。第二个人每年得到分红1000万。这两个人谁更富有?如果两人把股票跑掉把钱拿出来,当然第二个人富有。如果两个人永远不把资金取出来。我觉得就是第一个人更富有。
你的认知还没有达到没关系,我在这里以过来人的经历现身说法,给你一个借鉴,你能清楚将来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2022-9-22 定量才是基础,是决定能否投资的唯一因素
刚才在浏览分众栏下的讨论,看到有人挖出这篇东西,我大致看了下内容。
我绝不是来冷嘲热讽的。也没能力点评他投的股票好坏。更不认为短期股价不涨就不是好的投资。
我只想讨论他帖子里特意用加粗黑体字强调的重点:“老柏再次声明,并表达个人的观点:对公司的研究,定性重要性远远大过定量,定性我的理解就是对该公司商业模式的理解,这一点理解透了,其他财报数据只是作为排雷的参考。”
这其实也是在雪球上比较盛行的一种投资理念。
我以前也是喜欢宏大叙事、喜欢高瞻远瞩给公司定性。
我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这样做了,我的体会是:定量才是基础。
如何定量?怎么定量?定什么量?是决定能否投资的唯一因素。
尤其对于长期投资,有了正确的定量,定性才有意义。
说的再直白一点:定量很好的企业,定性就不会差。反之,定性很好的企业,定量不一定好。
忽然想起以前巴老谈及自己的风格传承,是八成格雷厄姆,二成费雪。当时还觉得把格老的占比估太多了,和你说的定量是基础,是绝大部分一个意思。
巴菲特对定量要求的严苛,完全是学习自格雷厄姆。
2022-9-28 运气与个人努力
投资成败中,运气与个人努力的关系,其实没人能说的清楚。也不存在比例的问题,往往1%否定了100%的成败。
很多朋友会觉得,既然如此,那就碰运气吧。
我觉得还是要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尽可能的做好,剩余的交给运气。
前人有两句话说的挺好:1.好运喜欢眷顾努力的人。2.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别人成功,我们要看到和学习别人努力的那一部分。
自己成功,要归功于运气的部分。
这样你才会进步。
别搞反了哦。
2022-10-14 不要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呵呵,我很少抱怨,球友们千万不要有错觉:
1.以为我逆来顺受什么都觉得挺好。2.没经过启蒙,生活还处于愚昧期,分不出好坏。3.自己赚了钱,成了既得利益者,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其实都不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的潜意识里,抱怨≈弱者。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弱者。不想示弱,就尽量少抱怨。
另外,我曾经写过一个文。举了几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当时看是坏事,不停的抱怨,若干年后,坏事变成了好事。随着阅历的丰富逐渐让我有一种感觉: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还有,不停的抱怨,愤世嫉俗,会让你的面相慢慢改变,你的性格也会慢慢改变,你的深刻思想最终会变成深刻的皱纹刻在脸上。贵人和好运遇到你这样的面相和性格可能就会绕道走了。
2022-价投的“懂”究竟是要懂什么?
价投有一句话:不懂不做。
这句话我二十年前就知道了。但我近几年才慢慢理解,价投的“懂”究竟是要懂什么?怎么才算懂?
巴菲特说:我不投微软,是因为我看不懂。
呵呵,比尔盖兹是微软的创始人,这世界上没人比他更懂微软。而比尔盖兹又是巴菲特的好朋友。两人好到什么程度呢?巴菲特的几百亿放心的交给他做慈善。他两个人经常一起做私人飞机和游艇旅游,周游世界,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耍。
巴菲特不懂微软,可以问比尔盖兹嘛。他俩是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两个人,又是极具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人。我不信比尔盖兹没办法让巴菲特懂微软,一天说不清楚可以两天,一年说不清楚可以两年。怎么就会不懂呢?
显然,这个“懂”并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懂”。我相信,而且确信,巴菲特正是与比尔盖兹深入交流,彻底搞懂了微软后,才知道自己不懂微软。
你懂了吗?
不要纠结绝对正确,只要企业足够的简单那几个关键的参数又符合你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我个人在世纪投资中的的切身体会是:不是我懂很多企业备选,供我权衡哪个绝对懂,这从来不是重点。重点是,符合我条件的企业非常的稀少,一旦发现绝不手软。
我的痛苦从来不是拿不定哪个最懂,而是找不到符合条件的。
呵呵,估计还是没人明白。
企业的价值,理论上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但一个企业未来现金流是无法计算的,哪怕你大概匡算都没有一个靠点谱的依据。另外,未来若干年社会平均折现率也是个无从判断的数。这就让企业价值成为可定性却无法定量的东西。
而净资产收益率和股息,我们是可以根据企业历史算出一个平均数的。这个平均数包含了历史上的好年景和差年景。这个回报率我们是否满意?我们自己是知道的。如果满意,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这个企业在未来若干年是会更好?还是更差?这个是相对容易的事。比如2014年的时候,高端白酒前十年的回报率我们满意。那下一个十年,居民收入会更高还是更差?消费会否升级?这个是相对好判断的。如果判断是更好,那我们就可以买入了。
2022-价值投资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理解出来的。0的茅台贵吗?
以下是我的思考。
目前茅台的股东权益是每股150,市场正在以每股0块交易。如果当下茅台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是30%,那你这个茅台新股东的真实回报=30%X150/0=2.5%,和银行的存款差不多。
为了便于后面的估算,我们先把问题简单粗暴化。
茅台这些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是30%或以上,上市20年以来的大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按25%计算。未来也照此计算。
为简单起见假设不分红(分红就从0的成本减除,两头算比较麻烦)。
第4年,茅台的股东权益=150X1.25^4≈370。
这时你的股东权益回报=25%X370/0≈5%。
这期间,由于回报并不吸引,给你最直观的感觉是市场股价总是围绕你的0块波动。有点利空你就被套,有点利好,你有赚钱。
第8年,茅台的股东权益=150X1.25^8≈900元。这时,我这个股东的实际权益回报就是25%X900/0=12.5%。已经远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很多了,但依然还没有达到茅台股东权益的高回报。
这期间你的感觉是,没有重大利空,你大多数时间都赚钱。
第11年,茅台的股东权益=150X1.25^11≈1750元。
这时,你的每年股东权益回报率已经≈茅台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了。这是一个超高的回报率,且随后的岁月里,在复利的威力下,你将获得越来越丰厚的回报。
这是你的感觉是:你的成本已经远低于当初买的股价,你每天神态轻松,享受投资回报。
价投为什么要强调不懂不做?为什么强调长期持股?为什么强调复利的威力?
说到这里,我已经把价值投资的原理说清楚了。
但这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对价值的简单计算。但价值投资实际操作时情况要复杂的多。
即使茅台,未来如果保持25%的股东回报率。也会有以下疑问:1,未来会以什么频次和幅度提价。2,多久会再次扩产?3,系列酒的前途如何?
对上述问题如何理解?你的预期是否与未来实际大致相符?就是关键。
如果超出预期,那我上面计算的回报就会大幅提高,如果不及预期,就会大幅落后。
你觉得0的茅台贵不贵?
所以我才说:价值投资不是算出来的,而是理解出来的。
最近也偶尔看到有人开始说:大盘要调整到位茅台股价必须腰斩。或者:未来茅台股价腰斩是大概率事件。
会不会出现?我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谁有闲心管那些?
但我知道,茅台股价跌到900对投资意味着什么。
而现在喊900的人。到时候只会发帖说:怎么样?我早就提示了风险。
其实对于0块买的人,中间股价是否跌到900块,一点不影响他第十一年获得的收益。跌到900并不是风险。
如果你为了等这个900块,万一没出现呢。十年后你还是个冒风险冲浪的人,而这个在你眼里风险很大的人,已经开始享受高回报了。
究竟什么是风险?
2022-成本太高,就要耐心的等复利降低你的成本
大家都知道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的威力不仅在于结果吓人,而且在于初始时特别的不起眼,以至于让人很不屑。在棋盘上以倍数放米,最后全世界的米都不够。
投资其实也是如此,也会有这种错觉:价值投资太慢,我资金量小,我要先找个快的方法赚钱,等赚到了钱,再价值投资。
我这些年主要就买了老窖和神华两只股,属于大家耳熟能详、普普通通的大路股票,在各自板块里涨幅也都不是最大的股。
由于我介入的时机和价格,使得我的股东权益回报率爆发提前于很多后进者,再加上机缘巧合的老窖换神华,这些复利的叠加,就使得目前每年的现金流超出我的预期。
很多朋友奇怪:我期间也持有过老窖和神华怎么没有你的效果?
一个股东权益回报率是20%的企业,我的成本是净资产的50%,你的成本是净资产的200%,我的收益就会比你提前爆发。
你和我成本一样,但你等不到复利爆发的那一天,你也享受不到。你成本太高,就要耐心的等复利降低你的成本,有一天你的成本低于净资产,你的收益也会爆发。
2022- 在乎分红,不代表分红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投资是一头大象,它太巨大,牵扯的因素太多。
当我写某篇文章时只能侧重一个点。比如大家都不在意分红,我会写文章强调分红的重要性。
我记得当初选老窖,也是因为在白酒里老窖的分红率最高。记得当时就有人提问:你看中分红为什么不选银行?银行和老窖分红率差不多,都有5%,而且白酒还受八项规定影响。
前段时间买了煤炭,我又提到分红因素,也有朋友问:为什么不买中建?中建股息率也挺高。
其实,在乎分红,不代表分红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当其他因素差不多时,分红才是主要因素。
2022- 我觉得价值投资大概分三个部分
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价值投资很难”。
也看到有人说:“价值投资很容易”。
还看到有点深奥的人说:“价值投资虽然简单,但不容易”。
呵呵,我作为价值投资的践行者,把这事分解开来谈谈我的体会。
我觉得价值投资大概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必须搞清楚。
也就是说价值投资是投资了什么?它是怎么赚钱的?是赚的什么钱?
在这个部分,有的人一下就明白了,但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搞明白。所以这部分对有的人容易,有的人难。
第二部分。知道了价值投资的原理,就要按照这个原理来选股。
这个部分是最难的。通常来说便宜无好股,好股不便宜。而价值投资要选又便宜又好的股。你说难不难?巴菲特说他一年能有一个好主意就满意了。对于我来说,等了七年才有一个目前看还不算坏的主意。
第三部分。持有,并静待花开。这一部分其实是最简单的。当你真正懂得原理,并据此选到心仪的股票,等待就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点不难。才有巴菲特跳着舞上班,也才有:猪哥脾气真好。
但目前我在网上看到最多的却是:第三部分最难。
呵呵,如果你认为第三部分最难,那不用问,一定是你在第一和第二部分都太草率了。
2022- 腾讯对我来说,不懂就是不懂未来
回顾以往,腾讯和微软、亚马逊等一样,都是好股票。但我就是不懂。
很简单,上一个十年,它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我是满意的。
下一个十年它是会更好?还是会转差?我就完全无从判断了。
如果我能像白酒和煤炭一样,判断它会更好,下一步我才会研究,应该以几倍净资产价格开始介入合适。
因为我不懂,我根本就不看它了,我不会因为段永平和乐趣唐朝买了腾讯就想着抄底。更不会因为腾讯增持而认为到了价值。当初马化腾还四十块抛出换招商银行呢。腾讯对我来说,不懂就是不懂,就和翡翠一样,价格涨到天上也与我无关。
段永平买了腾讯,但仓位只有1%,不用问,他一定也不是太懂。他曾说过,押身家和投入5%的功力差了20倍。但他为什么买呢?这个就没必要深究。就和他投资拼多多是友情投资一样,也没什么理由,就觉得黄峥靠谱能成事。
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投资,我们也没必要太刨根问底。
呵呵,如果硬要我说腾讯,我只能定性的说:纵观腾讯的历史,马化腾总能为腾讯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相信未来也会如此。要我为这句定性的话押身价,我是不会的。因为,我买看得懂的,已经财务自由了,我凑那个热闹干嘛?
这段话更佐证了我的判断。价投讲的就是长期回报率,享受的是复利的威力。
企业的存续期如何?未来几年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好还是更坏?这些通通无法判断,怎么来计算投资回报率?投资一个股票无法计算最低投资回报率,就是看不懂!@-青溪:我们充分了解科技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便利与改变,只是没有人能预测往后十年这些科技公司会变怎样,我常跟比尔盖兹及安迪葛洛夫在一起,他们也不敢保证。——巴菲特
2022- 撩起价值投资的面纱。
如果你是个真的价投,一定有这样的认知:买股票其实就是买了企业的一部分。
那么,投资回报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投资的公司做大做强了,你的那一部分也就跟着变大了。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事实。那么你一定也承认如下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是,最初在众多上市公司中选择投资哪个公司。
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会有一些参数和判断标准,来辅助我们的选择,这个部分的确是考验投资者综合能力的部分。
但是,选股,不是选择玉石和红木家具。
一个不懂玉石和红木的朋友,如果要化重金买珠宝或者红木家具,一定要找一个有经验的人陪你一起选择,这样确保选到的玉石或者红木的品种和品质是顶级的。一旦选定购入,无论多少年,都是好东西。因为东西是死的。
选公司不同,公司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它是活的。
公司是否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经营策略是否正确,产品开发是否贴近用户,质量管控是否到位,甚至售后服务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因素。
同时,公司一切都做的好,但市场变了,苏宁的张近东再牛,管理再好,面对京东淘宝以及网络销售,也无济于事。
柯达交卷自己做的再好,品质再高,数码成像的出现,也没用。
你看,在一个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受我们投资者自己掌握的部分,就是当初的选择。公司未来如何,其实与我们无关。
如果你这笔投资恰巧成功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必然,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打开财富大门,到处指点江山。
如果你成功两次,新手会有一种错觉,以为你有一双慧眼可以点石成金。别人怎么想怎么认为我们无法控制。
如果我们自己也这么认为,那就是愚蠢的,呵呵,说的难听一点,这样的智慧是入不了价投的门槛的。
2022- 定性与定量
(一):先定量,再展望未来
再说说定量与定性。
呵呵,我写的贴基本是个人在实际投资中的体会,就并不严谨。而且限于篇幅,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我没提到的因素并不是不重要,你意会即可。
还是举例说吧。
比如目前很火的电动汽车。各路诸侯分分杀入,硝烟四起,群雄争霸。未来谁会脱颖而出?没有人能看得清楚。美团的王兴认为:十年后电动汽车只会剩下三家,华为,理想,蔚来,理想会成为霸主。
这其实就是定性。无论他多么长篇累牍的论证,都只是个定性。
如果有人认为定性很重要,那他就杀入了。
理由也很简单,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很大,能成为剩者或者霸主,一定会很赚钱,至于赚多少,巴菲特说了,只要是个大胖子就行了,具体数不重要。我肯定就不会投。
我是必须先定量的。华为没上市,其他两个还是亏损的,还属于投入阶段,谈不上回报。十年后,即使他们都还在。毛利多少?净利多少?负债多少?股东回报率是多少?没有这些,我怎么知道值不值得投资?
当然,如果我对投资一窍不通,完全不知道投资应该依据什么。那么,能有一个定性,至少让我的投资还有了一个依据。这也许会让我觉得定性很重要。
可我目前已经有点入门了,也知道投资应该依据什么。
这时,你只给我一个定性,我就觉得远远不够了?大不了我错过你,关键是,我错过你并不影响我赚钱。
你觉得定性重要还是定量重要?不要纠结这个,你觉得什么重要就是什么重要。
我目前个人体会是,先定量,再展望未来。
定性与定量(二):怎么能把一鸟在手的指导思想落在实处
一说价值投资,就联想到确定性。一谈到确定性,就是与成长有点矛盾。甚至感觉价值投资有点排斥成长。
那么,再说到定量与定性,很多朋友会自然的认为定性偏重于成长性,而定量更偏重于确定性。
中国语言有时是比较模糊的,这些字面的理解和联想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似乎理解的不到位。呵呵,苦了我这上学时语文总是六十来分的理工男了。我再努努力,说一下,如果还不明白就不再说了。
定性,好比有人告诉你左面树林有十只鸟。
定量,好比有人告诉你右面树林里,肯定有一只飞不动的鸟,但其余还有多少鸟不知道。
价值投资,其实就是要评估一下,如果我去左面树林,有可能一下抓到几只,但也有可能都飞了什么也没抓到。
如果我去右面树林,肯定有一只鸟保底,说不定树林里还有其他的鸟,我也可以再抓几只。
说白了,价值投资一点不高深,就是这么老土的想法。
投资实践中怎么来落实这个指导思想呢?我之前的散户乙的名字写过很多贴。有空我再酝酿归纳一下。
怎么能把一鸟在手的指导思想落在实处呢?
呵呵,我因为都是亲身实战,就还是举例吧。比如2013年八项规定和塑化剂时,我20多块钱一点开始介入老窖。
(1)介入前,我是要看历史数据的,它之前的,尤其是2005年后的净利率,毛利率,负债率,股东回报率,我是满意。
尽管2013年老窖的营收突破100亿,但我经过测算,老窖未来真实的营收不会低于80亿(事实证明,之前超过80亿的营收部分是压货,随后的退货,让老窖连续两年营收变为五六十亿,但真实的市场销售额还是维持在80亿以上,这是后话)。
(2)当时,以大约三倍净资产的价格在股市交易。我以现价买入,按照当时柒泉模式下的80亿营收,每股盈利两块,按照公司章程最少一块钱分红(事实随后最低分红是八毛),我就有5%的股息率。而且,按照股东回报率,我两三年就可以享受到15%的回报率,到了第四五年就可以享受20%的回报率,再往后我就可以享受复利的威力。
这就是定量,然后确定这一鸟的肥瘦,我是否满意。我满意,就开始接入。
(3)正是有了这一定量,老窖股价越低,就意味着我买入价格越接近净资产,我的目标就越快达到,股息率就越高,这只鸟就越肥。我就越贪婪,我在16~18大量的买入,卖了房子买入。直到15.73元买入最后的八万股。
我买股票从来不嚷嚷几年几倍。但我心里有本帐。老窖最低盈利两块,将来形式好转,市场气氛好了,给25倍市盈率,我这一鸟,应该可以看到50块。这是我的小算盘。
没想到,老窖高速发展了,快速的成长了。本来冲着一鸟去的,结果林子里却发现有100只鸟。白酒竟然成了赛道股。
确实,也有些朋友害怕和拒绝成长,于是中途下车了。我这价值投资者怎么会拒绝和排斥成长呢?
我不为成长来,但我不拒绝成长。
还有朋友说,先定性,再定量。如果我先定性,怎么会买神华呢?其实买神华的思路和定量是完全一样的。
都知道神华分红高,会持续吗?会持续多久?在碳中和碳达峰下,如果神华未来盈利大幅萎缩,能保持分红吗?如果像恒大一样,分红一块,估值缩小十倍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定性。
所有这些,需要具体分析各种财务指标来定量,用定量出来否定了定性。
先定性最大的坏处是:定性比较容易,都是口号式的,未来空间多少万亿,很有诱惑性,且有煽动性,很容易迷惑新股民,结果就是股价虚高。即使是真的,虚高的价格也要多年消化。
在如今快速迭代和发展的世界,投资这样的股,你只能抓住机会赚差价,根本就无法赚公司的钱。
先定量,容易捡漏。
定性与定量(三):用神华举例
既然大家喜欢看,(那就再接一帖吧),就再用神华举一下例子。
定性往往偏向于宏大叙事,但很多时候,你只要稍微一定量,定性就成了假大空。
比如当时市场对神华的评价是:煤炭是夕阳行业,是限制产能,未来碳达峰后用量就会大幅减少,最终达到碳中和。这就是市场对神华的定性。
让我们稍微定量一下:
(1)煤炭当时用量好像是40来亿吨。神华产量只有区区3亿吨。而且神华无论是环保、机戒化程度、安全生产程度都是行业前列。
而限制关停煤炭产量,不会是平均分摊。之前几年的关停,也的确都是先从老破小开始。而且随着300万吨以下的关停,随着内蒙倒查20年,带来供给侧的减少,煤价反而更坚挺了。神华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收益。
我当时认为即使未来二十年煤炭减半,神华也不会受影响。你看,不用很复杂的定量,只要了解几个数据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定性就被否定了。
(2)再看看神华其他数据。
我实际手算了一下,神华前十年以净资产买入,分红再投入,回报率大约是15%。非常贴近它前十年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
而且,这十年中,包含了最黑暗的2015年。那一年煤炭全行业亏损,包括大帅哥陕煤。再看神华,2015年它好像还集中核销了几十亿,但业绩依然有八毛,我测算其当年真实业绩有1.2元。
这是什么?这就是2015年全行业亏损时神华的最差业绩,它的低成本,就是它的护城河。当年分红5毛,看似不多,但隔年就特别分红每股2.5元,牛的一匹。
神华这一鸟的回报令我满意吗?
(3)之前十年它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大约15%,而实际投资的回报情况也非常接近。未来十年会更好,还是更差,还是持平呢?如果持平,这个回报我满意吗?
这就要回到2021年赛道报团疯狂的大环境,当时那些好股票,热门股,那些看似高成长的股票,股价都以十倍于股东权益在交易。以这样的价格交易,看似公司股东权益回报很高,但你获得的真实回报却极低,需要未来若干年甚至十年才会消化这一价格。
而神华看似回报只有15%,但胜在以净资产甚至低于净资产买入比,马上,立刻就享受到真实的股东回报。直接分红也更实在,更直接。
而且这些年的投资让我也认识到,投资的公司规模是一方面,现金流才是试金石。我的资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我也要追求现金流。等待机会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买入那些优质的好公司。
(4)神华的股东权益回报还会进一步提高吗?
把神华的业务分解,煤炭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达到40%多。铁路航运业务也有20%多,即使发电也有接近20%(我当时测算的好像是2019年),为什么汇总只有不到15%呢?再一细看,0亿的现金,没什么收益,几百亿的投资也没什么回报。严重拖低了股东回报率。
而几百亿没什么收益的投资就是当时被叫停的火电厂,目前已经陆续开工投产有了回报。煤价电价的提高,也会推高回报。看半年报,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达到11%,全年应该在18%左右。如果未来十年神华的股东回报率能提高到15~20区间,那我的回报就会再迈一小步。
这大概就是我买入神华的心路和理由。
呵呵,记得我买入神华后,当时有一朋友还专门为此发文,大概意思是说:看散户乙买了神华,我严重怀疑他买老窖只是运气。
我虽然看到了,但我没有回复,假装没看见。
再说点神华的特别之处。
神华作为央企,又是涉及国民经济基础能源行业,并不是市场化的行业,受国家政策、命令影响较大。尤其去年的煤炭荒,可能会令到供给侧发生变化,尽管有长协控制,短期价格不会大幅波动,但长期影响有待观察。当然,毕竟还有碳达峰和碳中和环保的限制,不会再出现2015年前那样的无序扩张。但也要降低预期。
打算新进的朋友,一定要严格算好自己的回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