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程序中如何保障重整顺利进行?”赛尼尔第十七届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管理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发布会上,有专家学者提到了这一话题,其随后称,在破产程序中,董事、高管的责任应与《公司法》第191条紧密衔接,确保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避免对董事、高管活动能力的无差别限制,从而保障公司重整和拯救的顺利进行。
近日,中国证监会通报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欺诈发行案处理结果,四家中介机构全额缴纳12.75亿元承诺金赔偿投资者损失,高效维护投资者权益,成为《证券法》修订后首例适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案例,彰显法治威力,同时引发市场对上市公司强化法律风险意识的关注。
2024年8月31日,赛尼尔第十七届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管理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发布会在京召开。在论坛上,多位法学专家围绕股东出资责任、催缴失权制度及董监高在资本管理中的职责展开了深入讨论。
罚、诉案值激增是推高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主因
发布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于飞发布了《2023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共有5342家上市公司纳入测评范围,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及46个细分行业,其中包括1424家国有控股公司,该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为25.573,较2022年上升1.04%;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指数则为24.780,同比上涨2.82%。
在地区与行业分布上,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住宿和餐饮业、电力热力等行业展现出较低的法律风险水平。具体到上市公司,敷尔佳、万邦医药、天玛智控等企业,分别在总榜、国有控股、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北交所板块中位列法律风险最低的前十名。
赛尼尔法务智库副总裁、本次报告课题负责人史志伟在解读《2023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时指出,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强监管回归常态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整体法律风险较2022年上升了1.04%。
从具体指标层面来看,史志伟详细阐述了十六项指标在六个方面的应用,包括合规、诉讼、业务战略、治理、人力资源及财务领域。他强调,处罚、违规及诉讼风险的案值上升是推动整体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多元化风险、国际化风险及董事会治理风险的下降则展现出积极的调整趋势。
在涉诉风险方面,史志伟指出,尽管近两年涉诉风险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特别是案值风险显著增加。他提醒上市公司需关注相对方的诚信和履约能力,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此外,他还特别指出了对外担保风险的反弹,要求企业警惕资金风险和或有负债的增加。
股东催缴失权制度的法律实践与挑战
中国中治法律部部长毕丽艳则聚焦于新《公司法》下的股东催缴失权制度,她强调了其在保障公司资本充实、维护债权人及公司利益方面的核心作用。
她详细阐述了催缴失权制度的操作流程,包括书面催缴通知、董事会决议及失权通知等关键步骤,并指出这些程序对于解决股东实缴出资不到位问题至关重要。毕丽艳还指出了法律实践中的留白与挑战,呼吁法务人员应灵活运用公司章程或协议,细化相关规定,以弥补法律不足,并通过司法实践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毕丽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失权股权转让和减资,哪种方式更合适,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公司经营情况,二是股东协商情况。如果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且股东关系较为和谐,股权依法转让实施会比较顺利,容易找到具有出资能力的受让方,更符合股东各方和目标公司利益;减资涉及外部债权人利益,且减资程序耗时耗力,但如果目标公司因经营情况差估值降低,无法实施股权转让,接下来解决僵局的手段就是减资。而最终两种处理均未实施的,那么剩余股东只能承担该部分股权的出资义务。
的责任与应对策略。他提出了“留痕”策略作为防范董监高个人责任的有效手段,并分享了具体的实施流程和模板,为业界提供了参考。肖爱华还结合实战经验,就股东抽逃出资的识别与防范、违规减资的法律风险、违法分红的财务评估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中回购条款的设置等问题,提出了详尽的实操建议。
肖爱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进行利润分配需确保具备可进行利润分配的前提(账上有可分配余额)、是否有现金流可用于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