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互联网普及,网络维权之风盛行。与此同时,灰色产业也盯上了这片新“蓝海”,并借机牟利。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虚假网络维权“碰瓷”金融机构的情况颇有抬头之势。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最后成功追回索赔的案例,并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投资者支付维权费。
网络维权海量信息涌现
“惊天黑幕”、“骗局大曝光”、“亏损内幕揭晓”、“惨痛经历自述”……如此骇人听闻的描述和形容,究竟是投资者发自肺腑的倾诉,还是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渲染?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无论是头部券商、大型期货公司,还是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均有大量维权信息映入眼帘。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样的现象自2019年兴起,今年上半年以来数量明显增加。
从维权内容来看,相关信息可以冠以“大同小异”、“似是而非”的特征:先是给出曝光平台的名称,再以投资者的口吻介绍“上当受骗”的经历,包括平台业务员承诺“高收益零风险”而购买咨询服务后却产生大量投资亏损、被拉到股票群后向“老师”缴纳服务费但亏损越来越多、购买专业软件后亏损越来越多以致股票严重被套等等,方式方法林林总总,关键字却绕不过“服务费”、“亏损”和“受骗”。
在爆文的最后,离不开的总是发帖者的核心点评和内容,比如“在看了XX维权的文章后,我意识到自己被骗,XX维权仅X天就让平台跟我
当然,其中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代维机构出面撰写和发布。这些
从当前维权信息看,被代维机构瞄上的平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子虚乌有的平台名称,二是本身并不合法的外汇、货币等平台,三是一众拥有合法资质的“正规军”,如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这也是虚假维权的主要目标对象。
如果说随机抽查的结果带有不确定性,那么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同样可以得出海量维权信息系出自部分群体机械复制的结果。证券时报记者邀请上海某机构技术团队运用爬虫抓取网络维权信息(基于百度搜索),在抓取到的10万条信息数据中,最终筛选出1.25万篇符合特征的维权文章。其中,证监会旗下8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家期货公司全部命中,成为“维权”对象;随机选择的29家证券公司则有22家命中,命中率超过3/4。
在1.25万篇文章中,具备文本联系方内容为批量生成”。
在实际操作上,技术团队分析,发帖人主要使用方式有三:一是针对同一家金融机构,修改标题、复制粘贴内容多次发布;二是仅修改金融机构名称,其他内容复制粘贴;三是复制粘贴他人发布内容,仅修改
“代维”套路满满
自称代理“维权”,那么代维机构具体如何操作,“效果”又如何?
在调查过程中,证券时报记者随机添加了数家“维权团队”,发现相
法律援助的条件。
除了渲染平台的“欺骗性”之外,代维机构所谓的“快速维权”、“法律援助”、“免费追回”,同样言过其实。在证券时报记者与“维权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代维业务员在询问平台名称及损失金额后,第一时间提出“维权费是追回资金的30%”,并需要签订委托合同。有部分代维机构还要求投资者手持身份证拍照、拍摄视频等。
那么,代维机构追回退款的“杀手锏”又是什么?答案是投诉威胁。在和代维机构确立了委托关系后,“维权老师”会对投资者进行话术指导:“我现在不会相信你们了,根本赚不到钱,我现在要求你们把我的服务费用退给我。”如遭到拒绝,则需要明确,“不退款就找证监会投诉你们。”
如此不分缘由、动辄投诉,不仅造成大量投诉信息在监管方面的堆积,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正常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还给正规机构的日常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此外,对于被虚假平台所骗、有真实维权需求的投资者来说,也有可能造成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买卖操作,“维权交给我们,给X老师服务费,肯定让你在股市中赚钱。”
过上当受骗经历的投资者,自然是更为容易捕获的“收割对象”。
公益维权。相关行为的违规,建议套用《证券法》虚假宣传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由证监会进行查处。
平台内容鲜有监管
代维机构“套路”深,其发布所谓“维权”信息的渠道也值得关注。
从前述记者邀请机构进行的网络监测来看,在百度搜索方面,相关发布渠道的域名集中度较高,前20域名覆盖达到78%。其中,分类网占比达到39%,且该域名在全国多达几百个分站。此外,亿商网、中国企业商会、驰讯信息网等大量网站也存在海量“维权信息”。
随机选择其中数个网站平台测试即可发现,多数平台对注册信息不会进行实质审核,仅个别平台在发布文章时需要上传身份证或公司营业执照进行认证。对于发布内容,网站平台更是鲜有内容审查,发帖程序相当便捷,有客服甚至明示“会员不审(内容)”。
不过,大量发帖显然并非免费的午餐。对于商业性发帖,网站向发帖者收取费用,收费级别为单条、月卡、年卡,不同平台针对发帖收费价格不同,但均需通过个人客服收取费用。例如,驰讯信息网1元/条,普通会员月卡200元/月(50篇/天),高级会员600元/月(150篇/天)。这也导致代维信息发布及传播成本的低廉。
在以代维身份和网站客服沟通的过程中,为吸引记者成为网站会员,客服甚至提供代维“同行”的充值截图,以打消记者疑虑。此外,相关网站平台展示每天的更新内容,九成以上都是各种代理维权信息。
在确定了“法援”的账号后,相关账号在数月之内即发布几百篇相关维权信息,平台范围覆盖证券、期货、贵金属、外汇的全方位内容,从而实际形成“造势+刷屏”的效果。即便点阅量并不高,但仍占据了大量网络空间。
此外,在雪球、今日头条、知乎等新兴的社交、资讯类平台,记者都发现了大量发布代维信息的踪迹。
“中招”机构很心累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旗号,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成功追回索赔的所谓“案例”,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投资者支付维权费。
维权信息真假交织,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30%的服务费和被诈骗的风险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损失。对于正规机构来说,却是公司名誉的严重损失和抹黑。其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遭遇“碰瓷”的频率最高。
记者获取的一段代维广告中显示,“服务费说白了是,空手套白狼。不夸张地说,这些所谓的股票咨询公司本质就是诱导股民交纳高额的服务费,交费之后服务态度也明显变差,你的盈亏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如此形容,直接颠覆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商业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发现,自2019年以来,已有大量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注意到相关诋毁信息并发布声明,如河南和信证券投资咨询、大摩证券投资咨询、江苏天鼎证券投资咨询等。在声明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均表示,公司遭遇非法个人和公司利用网站及信息传播平台通过捏造不良信息,大肆进行恶意诋毁,并表示将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公司利益。但面对这一灰色产业,多数机构表示相当“心累”。
“其实我们的付费课程和软件,都是有一定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投资者可以无条件退款,但在过期后再退款肯定是不符合公司规定。”华东某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合规负责人介绍,他所在的公司陆续遭遇多位投资者在服务过期后以投资亏损、威胁举报前来要求退费,且话术相当一致,背后多为代维机构在教唆操纵。
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抹黑信息,该负责人表示,“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不少投资者信以为真,这对行业形象产生严重影响。”谈及维权,同样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没有办法定位到发帖的个人或者机构,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平台出现虚假负面,我们会联系平台处理,但是一般也不处理。”即便是公司出面,主张内容虚假要求分类平台等渠道进行删帖,效果也同样不佳。甚至有平台在收到删帖请求后提出有偿删帖。此外,也有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表示曾经报警,但由于提供证据不足未获立案。
投资者的盲目相信,代维机构的肆意渲染,渠道平台的放任纵容,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除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实质审核等外部因素外,如何从监管、行业和投资者教育方面入手,帮助被“碰瓷”的机构恢复名誉,同时避免投资者遭遇诈骗或伤害,已是需要行业正视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