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最近流行这么一套“话术”——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对投资者提问的回答,那叫一个会玩:投资者问,“公司有没有和某热门赛道企业合作?”公司回复,“我们一直关注这个领域。”再过几天,股价就“嗖”地窜了上去。
结果呢?热点没蹭到,公司业绩还是老样子,股价却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留下一群散户在“天台上”互相安慰。
经济日报发声,监管不再客气
1月4日,《经济日报》发文点名了这些“蹭热点”“博眼球”的上市公司,直接指出,互动平台不是公司随意炒作的舞台,而是信息披露的严肃场所。监管部门也早就盯上了这些行为,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发布信息时必须谨慎、客观、有事实依据。
但问题是,光有规则还不够,“蹭热点”这种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一旦股价起来了,早有股东和高管在悄悄清仓;而如果被抓住了,最多就是“罚酒三杯”——这样的小惩罚,根本不疼不痒。
蹭热点的套路,越玩越“高端”
现在的上市公司,蹭热点的套路可谓“花样百出”:
含糊其辞型投资者问“有没有元宇宙布局?”公司回复“公司一直积极探索与元宇宙相关的新技术。”这话放出去,既能吸引市场关注,又不算明确表态,真是“高明”。避重就轻型问“公司第三季度业绩为什么下滑?”回答“公司整体经营平稳,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主业。”至于具体怎么“平稳”,根本没提。自问自答型更离谱的是,有些公司干脆找人提问,再自己写答案,一唱一和,活脱脱一场自导自演的“资本秀”。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是对信息披露的轻视,更是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足,把投资者当傻子,最终伤害的是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
监管必须“重拳出击”
《经济日报》的文章说得很直接:要让上市公司不敢随意蹭热点、瞎炒作,必须从严监管。特别是对因互动平台回复导致的股价异动,要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一旦发现存在操纵股价等行为,就得“重拳出击”。
违法违规成本要提高如果蹭热点违规了,罚几万块根本不起作用,股东清仓套现能赚几百万、上千万,谁怕罚?罚金、退市、索赔一个都不能少,必须让上市公司对“瞎说话”产生敬畏。投资者维权要便利投资者利益受损后,索赔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导致违规公司往往无所畏惧。让违法成本大幅提升,才能形成震慑力。“公众公司”要有公众公司的样子
说到底,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对外发声的底线就是不误导、不欺骗。面对投资者的提问,既不能“打太极”,更不能“胡乱许诺”。无论是在年报、公告,还是在互动平台上,每一句话都应该经过内部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如果上市公司连“说实话”都做不到,那怎么让市场和投资者对你有信任感?互动平台不是用来“炒概念”的,而是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不能让这些“戏精”继续表演下去。
所以,上市公司们,麻烦对自己的嘴巴负点责。资本市场不欢迎“瞎蹭热点”的行为,博眼球可以,但别拿投资者的利益开玩笑。
最后送上市公司一句话:散户的眼睛是雪亮的,监管的“巴掌”是硬的,别在互动平台上作妖了,好好把主业干明白,才是你们真正的舞台。
财信股民致力于为散户提供最新市场动态、IPO信息和实战经验分享,帮助投资者尽力少走弯路,实现财富稳定增值。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真实的投资案例与深度市场分析,我们汇聚爱研究的媒体、散户和专业投资者,打造一个高质量的财富交流平台。这里有最有价值的股市消息与策略,助您抓住政策红利和市场波动的机遇,与机构投资者并肩前行,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助力每一位投资者在财富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资产的稳步增长。
投资有风险,理性是关键
风险提示:股票市场波动较大,投资前务必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炒股的第一原则是稳健盈利、不亏本金,第二才是追求利润增长。
独立判断:不要盲目跟随任何人的建议,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是成功投资的基石。
信息声明:文中内容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决策前,请务必完成尽职调查,股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谨记百年华尔街的经典箴言:“稳定盈利是基础,风险控制是核心。”愿您的投资之路稳健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