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元宵节当天下午2点多,北京市通州区一小区四层一居民家中发生火灾,一住户家卧室内的电线发生短路,引燃了周边的可燃物,屋里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情况危急。
2025年2月12日下午2点26分,卧室内突然起火,瞬间火光四射。看到卧室起火后,70多岁的王大妈从沙发上坐了起来,可是由于行动不便,无法过去灭火,更无法逃生。
危急时刻,王大妈的邻居发现火情,立即通知了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
接到报警后,小区微型消防站的队员携带灭火装备立即跑了过来。
此时,听到房价内老人微弱的喘息声,3名微型消防站队员果断的撞开房门,将老人救了出来。
随后,微型消防站队员将老人抬到楼下,交给了120急救人员。
很快,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也赶了过来,不到5分钟,大火就被扑灭。
随后,在通州区潞河医院,记者见到了王大妈,她还在高压氧舱接受治疗,没有大碍。
据了解,这起火灾是由于电线短路引燃了周边可燃物引发的,在火灾初期,邻居及时发现报警,微型消防站救援快速反应,没有等待开锁人员,而是果断撞开防盗门将老人救出,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微型消防站是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快速处置或控制火灾蔓延并组织人员疏散,对于稳定火灾形势,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微型消防站依托单位志愿消防队伍和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社区建设的最小消防组织单元,在众多初期火灾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遏制了小火演变成大灾,为组织人员疏散逃生争取了宝贵时间。
火灾中,通州这位老人能成功获救,首先要感谢的是这位邻居,他的及时报警,为接下来的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另外就是小区物业的微型消防站,迅速抵达。消防的核心就是早发现,早到达,早扑灭。他们都做到了,通过记者的镜头,一起回顾一下这次堪称教科书式的消防救援现场。
2022年5月,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西黄新村北里一住户家中起火,家中只有一位86岁的老太太,腿脚也不好,灭火时不小心还了受伤,情急之下,社区微型消防站的队员赶了过来。
赵奶奶今年86岁,2022年5月2日晚上6点多,家中突然起火,情急之下,她赶紧去灭火,结果因为腿脚不便,火没扑灭,手还被烧伤了。
眼看着火越来越大,赵奶奶赶紧拨打了119。接到报警,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迅速前往现场处置,同时启动“初战四联”工作机制,联调西黄新村北里微型消防站先行到现场处置。
微型消防站的义务消防员3分钟到达现场,在疏散楼内住户的同时,将赵奶奶救了出来。2分钟后,消防员将明火扑灭。
据了解,火灾发生后,从接警到集结,再到现场处置大约10分钟,而这短短10分钟,火势就有可能迅速蔓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为了解决初期火灾无人处置的真空期问题,石景山消防救援支队发动各方消防力量,建立了一套联防联救的四联工作机制。
经过了解,火灾的起火原因是赵奶奶给暖手宝充电时发生了自燃,随即引燃旁边电视机所致。幸亏微型消防站快速处置,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事发后,为了鼓励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积极参与火灾扑救工作,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对微型消防站队员进行了表彰,每人奖励500元。
冬季是室内火灾的高发期,每个家庭加强防范的同时,社区的微型消防站点建设也丝毫不能松懈。早在2015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在社区建设“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微型消防站的文件。一起来了解一下北京微型消防站点的建设和标准。
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以“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由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微型消防站人员应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且满足消防工作任务要求。微型消防站人数原则上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员工总数的10%且不少于6人配备;员工总数不足6人的,全部人员为微型消防站专兼职人员。微型消防站人员应当接受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初起火灾扑救技能、防火巡查知识、宣传培训技能、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程序、执勤备战秩序等,具备扑救初起火灾、发现火灾隐患、宣传培训及应急演练响应能力。
近期,北京迎来入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大风降温过程2月6日、7日两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接处火警62起,比去年同期的39起上升58.97%,从火灾类型看数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草木垃圾26、起居住场所17起,交通工具6起。
消防部门提示大家:要经常检查家中的电器线路是否老化,更换老旧插线板,使用取暖设备时要远离可燃物,离开电取暖器时切记切断电源,切忌长时间超负荷使用,做到“人离电断”;使用燃气灶、煤炉、锅炉时要有人看护,做到“人走火关”;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发现起火后,有条件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扑救,如果不具备扑救条件,首先选择逃生,确保自安全。
来源:法治进行时
作者: 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