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 主播 | 依米
<!–article_adlist[各位亲爱的书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article_adlist–>今天,我们开始正式共读李娟的《记一忘三二》。
书写“慢生活”
近年来,“慢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不管是综艺节目里勾勒的田园牧歌,还是电视剧描绘的有风的地方,都迎合了人们对质朴生活的美好向往。
与此同时,一些反映平凡生活本真的作品,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李娟的文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她最为引人瞩目的作品《我的阿勒泰》里,我们看到匆忙生活外的另一种样子,纯净质朴、松弛自然。
而在这本《记一忘三二》里,李娟又化身为一位忠实的生活史官,她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最原始、最纯粹的模样。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别样世界的门,一个充满琐碎却又溢满温暖的世界迎面而来。
首先,书名《记一忘三二》就很有意思,它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诗中写道:
“少时诵诗书,贯穿数万字。迩来窥陈编,记一忘三二。”
诗里,黄庭坚诉苦说,自己年轻时也是饱读诗书,甚至能够背诵数万字的内容。
可现在拿起以前读过的书,却发现记住的内容很少,而忘记的却很多。
这样的苦恼,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有时候也感慨,时光总是无情,大脑也总是偷懒,一边获取信息,一边丢掉我们的很多记忆。
但李娟很不一样,她深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闲暇之余,兴致所至,她都会随手记录一些身边小事。
对于她而言,写作就和穿衣、吃饭一样自然,是她生活中的习惯与乐趣,不经意间,这些累积出来的文字,构成了一本书。
李娟也就借古人之意,给这本书起名为《记一忘三二》。
普通的名字,普通的李娟
这本书就像李娟的日记本,有日常的琐碎、有人际的纠葛、也有内心的波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李娟的笔下,变得兴趣盎然,又充满温度。
比如开篇第一篇,李娟说起自己的名字。
她写道:
“从前有人生了个女儿,她决心要给她取一个最特别的名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名字。
为此她翻烂了字典,终于由一部电影得到启发。
她激动极了。
她为她取名为‘娟’。
是的……就是我……李娟……”
这段写得十分有趣,每位女性初为人母时,都为孩子煞费苦心地起过名,但现实是,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名字和解。
李娟也是如此,她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常用名的统计,叫“李娟”的约有二十四万人,远远超过阿勒泰市的市民总数,使用率位列全国十强,排名仅次于王明、刘强和张红。
因为重名太多,她还闹过不少笑话,甚至稿费也被误打到别的“李娟”的账上,朋友随便找个“李娟”的身份证,就可以把她的稿费取出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娟就和她的名字一样,普普通通,丢到人群里也毫不起眼。
她从小笨拙,四五岁时才能勉强说话。
因为口齿不清、表达混乱、反应迟钝,她很难和小朋友们玩到一起,总是一个人待着,混沌地望着外面的世界。
她出生在新疆,长期辗转于新疆和四川两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让她从小就没什么安全感。
受伤的童年
在四川上学时,因为成绩不好,她既不被老师喜欢,也常常被同学欺负,甚至每天放学还会遭到男同学的伏击。
在《记一忘三二》的《挨打记》里,李娟回忆了那段灰暗的时光。
因为每天放学都会被打,李娟不得不每天变换回家路线,可依旧逃不过同学的追击。
除了同学,挨打的屈辱,还来自于老师。
李娟后来转到新疆上小学,有一次,一位怀孕的女老师心情不好,为了撒气,让李娟自己抽自己耳光。
那一节课,大概是李娟人生中最漫长、最不愿回忆的一节课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李娟自抽了整整一节课。
如果抽打的声音小了一些,老师就会要求再响亮一点。下课铃响后,这位老师一声不吭地走了,留下不知所措的李娟,不知道是该停下来,还是该继续打。
此时,她的右脸已经高高肿了起来,耳朵也几近失聪,嗡嗡响个不停。
同学们看着她,神情复杂,一个个安静无声地向外走去。
李娟这才慢慢停下,哭出声来。
她委屈、难过、屈辱、无助,她委屈没有人能为自己撑腰,即便是母亲也不能。
但母亲还是知道了,她脾气暴躁,没有处理事情的智慧,只会大吵大闹地出她自己的那口恶气,然后把烂摊子留给李娟自己收拾。
之后那位老师一逮着机会就加倍地惩戒李娟,还阴阳怪气地说:
“有本事再把你妈叫到校长那里告状啊!”
这下好了,以前在四川时,是害怕放学,现在到了新疆,变成害怕上学了。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恐惧就席卷全身。
这也让李娟变得厌恶学校和学习,从小就开始盘算辍学和离家出走的事。
高三找了个机会便悄悄退学,外出打工。
最深的伤害,来自亲人
李娟想逃离的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还有家人。
李娟从小和母亲外婆一起长大。
外婆性格暴躁,如果她不小心弄丢了文具、损坏了衣物,外婆能连骂两三个小时不换气,让幼小的李娟觉得,自己是那么不堪。
不过在外婆这里,做错了事顶多是挨挨骂,到了母亲那儿,犯了错就是皮肉之苦了,她常常在家挨打挨骂。
上学时被同学欺负,转学了被老师体罚,回家了还要看亲人的脸色,李娟的童年简直不堪回首,而这使得她一直很自卑,总在想:
自己怎么这么讨人厌呢?
难道自己真的这么糟糕吗?
难道真的是自己有问题,才会被嫌弃,被伤害吗?
那些被欺负、被打压的日子,让李娟的童年和青春一片黯淡。
她在书里写道:
“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重返童年和青春,我却永不愿重历那种无助的孤独——除我之外,所有人都相安无事的那种孤独。
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这些回忆所困扰,深感无力。
被人欺负这种事,最大的恐惧并非源于伤害本身,而源于从伤口中渐渐滋生的宿命感。”
阅读和写作,带来生命的光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李娟疗愈童年的方式,就是阅读。
小学一年级时,李娟捡到一张旧报纸。
刚刚识字的她,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
她惊奇地发现,这些字的读音连缀起来,竟然是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李娟大为震动,长期以来,因为口齿不清、表达混乱,她被孤立于人群之外。
可现在,文字就躺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等着她,不疾不徐地和她沟通交流,好像写出文字的人只对她一个人耳语。
没有会埋怨她的迟钝,没有会讥笑她的发音,阅读给了李娟一种生命的平视和尊重。
那可能是李娟生命之初的第一场阅读,却令她打开了通往更大世界的一扇门。
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李娟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
但在文字是个稀罕物的乡下,阅读的最大障碍不是兴趣,而是资源。那时候,农村缺少书刊,李娟便苦心寻找一切可以读的东西。
外婆捡垃圾拾回家的旧报纸、新发下来的课本,都是她的心头爱。
小时候,邻居家是她最渴望的去处,因为他家有一面书架,那些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书册,在李娟眼里就是阿里巴巴的宝藏。
可惜邻居不让她看。
小学三年级时,李娟来到新疆和妈妈一起生活。那时李娟妈有两个追求者,正准备挑其中一个结婚。
因为犹豫不决,所以向李娟征求意见。
李娟极力怂恿妈妈选择其中一个,因为那人家里也有一面小书架,也摆满了书,这让李娟对今后的生活生出无限神往。
没想到这个怂恿却害惨了妈妈。
原来那家伙嗜酒,结婚后妈妈的人生变得混乱不堪,直到八年后才得以解脱。
李娟也没能如愿以偿,因为那些书全是装饰品,没啥靠谱的内容。
不过来到新疆的第二年,李娟妈做起了废纸收购生意,为此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堆积那些旧书籍和旧报纸。
尽管妈妈锁着门,但李娟每天都会从窗户上爬进去,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
在这些旧书堆里,李娟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甜甜地看到天黑……
那个暑假成了李娟最开心的一个假期,她直言自己“幸福惨了”。
只可惜,李娟妈妈的收购生意因赔本没能持续太久。
后来,六年级的李娟回到四川,发现公园里竟有租书摊。
整个暑期里,她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在那里看书,等夏天结束时,她也基本看完了摊位上所有的书。
初中时学校有了图书馆,李娟更是如饥似渴,甚至为了能借到同学的书,主动帮他们做班级卫生。
那时的她,真的是将书当作了精神食粮。直到现在为止,她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是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
阅读于她而言,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了。
阅读给了她一种与世界的沟通方式,而写作,则是她人生的救赎。
长久以来,她都在生活的琐碎与困苦中辗转,字是她唯一的出口。
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里,她将内心的孤寂、将对生活的热爱与困惑,统统倾注在字里行间。
随着一篇篇作品问世,写作不仅治愈了她的过往,更让她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光彩,为无数读者带去温暖与力量。
对于李娟来说,读书和写作不仅是她人生的幸运星,更是她生活的守护神。
好,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在这本书里,李娟记录生活,观察生活,下一节,就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在书里对自我展开剖析和反思的,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article_adlist[有书VIP会员
现已全面焕新升级
敬请登录有书APP,探索更多详情
10000本电子书免费看
加入有书VIP会员
率先一步成为终身成长者
开启人生向好的齿轮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