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金融界
2025年2月24日,哪吒汽车法务部紧急发布声明,否认“起诉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品方并索赔500万元”的传言,称相关内容纯属捏造。声明显示,哪吒汽车非但未与电影方对立,反而在《哪吒2》上映前策划了百场赠票活动,组织员工及车主包场支持。
这场辟谣背后,是双方旷日持久的商标争夺战。资料显示,哪吒汽车曾以光线影业“恶意抢注”为由,申请无效后者持有的“魔童哪吒”商标,但2024年11月该请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同期,光线影业亦对哪吒汽车申请的“魔小童”“哪吒大魔童”等商标提出异议,导致其中部分商标注册失败。法律界人士指出,这场纠纷暴露了文化IP商业化过程中的权利边界难题——当传统神话形象被不同行业主体二次开发时,如何平衡品牌权益与公共资源使用仍是待解课题。
背后企业冰火两重天
深陷经营泥潭的哪吒汽车,正试图通过融资扭转颓势。2月10日,合众新能源宣布启动E轮融资,规模40亿-45亿元,领投方拟注资30亿元。这笔“救命钱”将优先用于保障生产,以应对2024年销量同比腰斩(全年交付6.45万辆)、供应商欠款诉讼超1.1亿元、现金流濒临断裂的危机。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评价称,融资成功或为哪吒赢得喘息空间,但需警惕“输血”难解“造血”困局。
戏剧性的是,与哪吒汽车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联电影《哪吒2》的票房神话。截至2月24日,该片累计票房突破亿元,超越《蜘蛛侠:英雄无归》跻身全球影史第八,AI模型预测其最终票房或达160亿元。不过资本市场的反应耐人寻味,主投方光线传媒股价较峰值下跌20%,市值蒸发超200亿元,折射出影视IP变现与二级市场信心的错位。
借势神话IP反陷侵权疑云
回溯品牌发展史,哪吒汽车与电影IP本有深度绑定。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时,车企不仅成为电影唯一汽车合作伙伴,更因“逆天改命”的IP精神契合,在争议中保留“哪吒”品牌名称。而今伴随《哪吒2》引爆全民热度,车企却因商标纠纷陷入被动,品牌联动效应反成双刃剑。
分析师指出,此次风波暴露出两大战略失误:其一,早期商标布局局限于汽车类目,未对文化衍生品做全类防护;其二,过度依赖公共IP导致品牌辨识度弱化。当影视方通过作品将“魔童哪吒”塑造成国民级形象后,车企在用户心智争夺战中明显处于下风。
生死2025:破局关键在“去IP化”转型
面对困局,哪吒汽车董事长方运舟在内部信中提出“全球化+技术突围”战略,计划将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30%,并加速800V高压平台落地。但现实挑战严峻:相较于蔚来、比亚迪等已建成欧洲工厂的对手,哪吒仅在泰国布局KD组装厂,且智能化技术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哪吒汽车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摆脱对神话IP的路径依赖。正如其申请“魔小童”商标被否所警示的——当车企名与影视形象高度重合时,任何延伸开发都可能触碰版权雷区。重构原创品牌基因,或成其能否借融资窗口期实现“逆天改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