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还有“时间限制”?
过了某些时间段,
钱就要不回来了?
啥情况?
官司白打了?
今天
一起来了解下“诉讼时效”
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该期间届满后发生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其给付义务效果的法律制度。
通俗来讲,就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限。超过诉讼时效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告便可以主张不再履行义务。
民事诉讼中
最长诉讼时效有多久?
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起算?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我国《民法典》根据民事活动的特点将诉讼时效分为三类:
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指的是权利人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一般情形,时间为3年,普遍适用于应当适用时效的各种法律关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 ,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制定的诉讼时效,适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关系,优先于普通时效适用,散见于《民法典》及其他单行民事法律、法规中。
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是指权利人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最长自然时间,为20年。
前两类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与权利人主观上是否知晓权利受侵犯和义务人相关,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规定,也被称为主观诉讼时效期间。
第三类诉讼时效的起算则与权利受损的客观情况相关,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规定,也被称为客观诉讼时效期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原则上不可变,但在特殊情况下,权利人可以申请延长,是否准许则由法院决定。
民事纠纷中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会产生什么法律效果?
在民事纠纷中,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也就是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权利人有起诉权,可以向人民法院主张已过诉讼时效的权利,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如果义务人不提出时效完成的抗辩,人民法院将以公权力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如果义务人行使抗辩权,人民法院审查后会依法保护义务人的抗辩权,不得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民事案件中
哪些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出现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提起诉讼具有同等的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诉讼时效期间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的法定事由,从而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归于消灭,重新计算期间。
民事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 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民事案件中,有以下事项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支付令;
(二)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三)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四)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五)申请强制执行;
(六)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七)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八)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民事纠纷中
哪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事纠纷中有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主要包括: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遂平县人民法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这个“时效”一过,官司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