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近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信披办法》)第六十五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该《信披办法》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并不是证监会第一次规范ESG信息披露。早在2024年4月和12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以下分别简称《指引》《指南》)。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发稿前,共有458家A股上市公司在《指引》要求之下被强制披露2025年度ESG报告。
多位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次《信披办法》的修订是证监会在部门规章层面首次明确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名,用法律框架的方式连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此前颁布的ESG规范,所有A股上市公司须以《指引》《指南》为准披露ESG报告,《指引》是“考纲”,《指南》是“教科书”。
首次明确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名
《信披办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名称来源于新‘国九条’。”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原理事张为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引用了新“国九条”中规定的“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张为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2024年三大交易所颁布的《指引》《指南》由证监会指导,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规则和环境信息披露规则也早已出台,因此本次《信披办法》的修订重点在于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名称,并不是证监会第一次从部门规章里规范ESG报告披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2024年12月证监会就《信披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的版本相比,正式的《信披办法》对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要求位置进行了后移。
《信披办法》修订稿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第五款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根据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规定披露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信息。”
正式的《信披办法》中,如上所述,此规定被移入第六章附则,并且删除了前半句“上市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表述。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钱立华团队认为,相关调整舍弃了概念泛化不清的“社会责任”表述,避免上市公司披露混乱。
张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制定部门规章制度有逻辑套路,例如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定期报告,第三章为临时报告,“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规定可能并不适合放在第一章中,因此放入了第六章附则中。”
有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ESG报告并不相同,《指引》规定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后无需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不披露ESG报告的企业仍可以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也可同时披露两份报告,例如中航西飞和民生银行,各自同时披露了2024年社会责任报告与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
《指南》明确,报告名称应当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统称《可持续发展报告》。
时值2024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季,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5年4月1日,A股已有61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ESG报告,报告命名大致分为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报告四种情况。
已有上市公司按照《指引》《指南》要求更改了报告名称。集泰股份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深交所《指南》的法规要求,公司更改了2024年ESG报告名称,由社会责任报告更名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458家企业ESG信披倒计时
“本次《信披办法》的修订也意味着证监会通过法律框架的方式,将2024年三大交易所颁布的《指引》《指南》进行连接。”张为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所有A股上市公司须以《指引》为准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是“考纲”,《指南》是“教科书”。
《指引》圈定报告期内被持续纳入上证、深证100、科创50、创业板指数和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在2026年4月30日前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距离今年的ESG报告披露季截止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24年ESG报告是这458家企业的最后准备机会,不少上市公司正加紧报告编制。某ESG强制披露酒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在进行,将在4月30日前进行披露,“会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公司相关制度修订。”
有A股制药企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依据《指引》和《指南》,公司将对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做出许多调整。往期可持续发展报告依据GRI、香港联交所等要求进行披露,在深交所颁布《指引》后,公司将在2026年严格按照时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上市公司应当如何提升可持续发展报告质量、做好按期披露?中国银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双碳创新中心负责人李栩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ESG是“一把手”工程,上市公司要建立ESG管理团队,推动跨部门协作。
“企业在编制往期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大多由董事会秘书或公司公关部带领少部分人进行数据收集,再依赖外包团队进行编制。”李栩然解释称,以高碳行业为例,企业需要披露碳排放强度和减排路径,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的ESG组织架构,在报告编制时发现诸多数据散落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子公司之中,碳排放数据既难统筹,也难对齐。因此需要企业从集团层面管理碳排放数据。
“不仅如此,除了环境维度的碳排放数据,企业在社会责任和治理维度开展的工作,需要与企业不同部门(财务、法务)甚至外部的供应链公司进行配合,如果没有ESG委员会、董事会监督,则很难开展S和G维度的工作。”李栩然向记者表示。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钱立华团队认为,考虑到本土ESG披露刚刚起步,上市公司从第三方机构获取服务是必经的学习过程,但从长远来看,随着ESG披露逐步规范、并逐步纳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核心条款,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项定期合规要求,上市公司逐步建立自身的ESG能力是大势所趋,而当前许多提供ESG报告编制服务的第三方机构长期来看也需要考虑转型发展。
张为国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应该把ESG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控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持续发展信息要想真正地在企业、地区、行业、国家决策控制中发挥作用,这些信息必须植入到信息管理系统里,也就是业财融合的系统里。需要增加的信息源不多,更多的是在原来的信息源基础之上打一个标签即可。”
“建议企业善用AI、物联网和绿色金融工具进行环境维度的数据搜集。”李栩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金融激励来促进范围3数据管控和供应链穿透管理。举例来讲,链主企业范围3涉及上下游供应商,企业可以向符合绿色标准、提供范围3数据的上下游供应商提供绿色证明,持有绿色证明的供应商便可向指定银行借低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