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3种手段及8大识别之法
以下内容采集自相关媒体报道,供读者参考,不对读者构成投资建议。
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有13种:
1、虚构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3、推迟确认收入
4、转移费用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9、潜亏挂账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一般来说, 容易发生财务造假的股票类型包括6种:
1、异动股
2、重组股
3、圈钱股
4、垃圾股
5、关联股
6、概念股
总体来说, 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方法包括8种:
1、税项分析法
2、应收款项和存货分析法
3、毛利分析法
4、现金流量分析法
5、子公司分析法
6、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分析法
7、资产质量分析法
8、审计意见分析法
事实上,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单单是二级市场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者投研人员必备的技能,也是我们投行界同仁从事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必做的功课之一,除非你只是个倒票的贩子,懒得关心也管不了其他与买卖交易无关的“闲事”。但并购志相信总有许多投行人士秉承做好人做好公司的信念,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成长负责。
0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13种手段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
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销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当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 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9)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给人想到做假帐。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对亏损控股子公司通过减持股份后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或者对投资事项减持股份后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可以避免将子公司的亏损计入合并报表,同时还可通过转让股权获取投资收益。对亏损的控股或仅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减持股份,一般转移至关联方,为避免作为关联交易披露,受让股权可通过非关联第三方再转移至关联方;
此外,在投资初期将技术出资“变脸”创造利润。这里指的“变脸”,指的是在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当以无形资产出资后所占股份的价值A大于投资方无形资产帐面价值B时,按规定该差额只能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分10年以上分期摊入各期损益,若以将无形资产转售给另一出资方的方式收回等于A的现金,则可以将A、B之间的差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另一出资方购入无形资产后也可以将此无形资产按购入价作为出资投入新设立的子公司。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变更标准的主观性,为公司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条件,公司有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在需要时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做出某种调整和变更。因此,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利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改变会计政策譬如折旧年限、坏帐计提比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改变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更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时间、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等均将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导致前后期损益数据不可比。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财政部日前发布《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其核心思想是对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进行约束。由于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不能确认为当期利润,也不能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而只能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这样,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提升利润,实现扭亏或保牌的目的就只能落空了。但正如《中国证券报》记者曹腾提出,有市场人士担心,尽管规定内容详尽具体,但规定约束的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一旦上市公司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则新规定的意图将不能实现。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是指,上市公司将资产溢价出售给非关联方,由此产生的收益将不受新规定的约束,而与此同时,关联方通过其它方式弥补非关联方的损失;或者是两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同时收购对方上市公司的资产,相当于做了个互换。一系列交易的实质是向关联方溢价出售资产,但形式上却绕开了新规定。
02
哪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财务造假
(1)异动股
一般企业的业绩具有惯性,除非天灾人祸,但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很快,此类上市公司前期业绩基本不可信。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此类上市公司已被恶庄控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已完全沦为恶庄欺骗股民的谎言,上市公司利用业绩配合庄家炒作,此类上市公司业绩最不可信。银广夏的教训是业绩超乎常规地高成长的公司往往不可信,对中国绩优股一定要抱十分小心的态度,就不定就是颗地雷;还有那些业绩优良但股价疲软的公司,如蓝田股份,为什么业绩好却没有庄家看上呢?
(2)重组股
这类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背后是往往是证券欺诈,包括财务造假与二级市场操作,资本运作频繁本身说明其前面的资本运作是虚假的,后面的资本运作也难保真实的。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实际上一些通过资产置换进行重组的股票,置换出去的资产往往是有问题资产,置进资产也往往不是什么优质资产,根本就是“垃圾换垃圾”
(3)圈钱股
IPO即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过大规模的上市改组,其前三年的业绩与实际业绩相差太远,特别是剥离劣质资产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前三年的业绩不是其真实业绩,而是人为的模拟业绩,其业绩水分很大,所以,首发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及上市公告书上的业绩基本都是假的。再融资股票业绩往往畸高,畸高的背后往往是造假——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5%的业绩都要小心,特别是通过重组和概念换来的业绩。
(4)垃圾股
这类上市公司实际业绩都很差,但为了圈钱和炒作需要,或者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业绩,或者直接虚构业绩,使之三年微利然后一年大亏,这类企业业绩有太多粉饰,没有可信性。证监会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PT”制度,PT公司面临着一个退市的威胁。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重组,如果难以实现盈利的目标,那么,年报出来后这类PT公司就要退出证券市场了。而ST公司同样面临着一个亏损三年后直接退市的问题。可以说PT、ST公司目前都处在风浪尖上的,作为投资者来说,年报出台前还是远离那些已连续两年半亏损、目前又无实质性重组方案出台的上市公司股票。
(5)关联股
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其与大股东实际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会计核算非常随意,业绩在母子公司之间移来移去,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及可靠性。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因为目前关联交易非常不公允,实现的业绩往往不可持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6)概念股
凡是概念股,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笔者发现一些所谓的“西部开发”、“生物制药”、“小盘绩优”、“外资并购”、“奥运题材”业绩很不可信。这些概念股往往是庄家股,既是庄家股,业绩就被庄家所控制,所以对概念股、庄家股业绩笔者是抱怀疑态度的。
03
(1)税项分析法
笔者指控两家上市公司虚构收入数亿元,突破口是其欠税十分异常,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竟然欠税几千万元,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税即然是虚构的,收入和利润自然也是虚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此外笔者根据“应交税金期末余额=应交税金期初余额+本期计提税额-本期缴纳税额 ”去计算某上市公司期末应交所得税余额,发现其与实际余额相差甚远,笔者由此怀疑该公司在造假;还有最近笔者在分析一家新股时,也发现其实际税负非常低,与其主营收入根本不能配比,由此笔者怀疑该新股的招股说明书上的收入和利润也是虚的。
(2)应收款项和存货分析法
当然,现在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对开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这样在税负上不会出现巨额欠税,但上市公司很少同时等额增加收入和成本(当然笔者现在也发现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做规模,也有利用对开发票同时等额增加收入和成本),他必须虚增存货以消化一些购货发票,这样他的存货就出现异常增加。这些虚构收入的上市公司往往表现为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急剧增加(注意:不能仅仅看应收账款,实际上往来账要结合一起看,如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应收账款周转率急剧下降;存货急剧增加,存货周转率急剧下降。此外,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也担心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急剧下降会引起投资者和专业分析师的怀疑,他就把应收账款往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转移,手法是上市公司先把资金打出去,再叫客户把资金打回来,打出去时挂在其它应收款或预付账款,打回来作货款,确认收入,所以要注意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往往名不符实;为了提高存货周转率,上市公司故意推迟办理入库手续,存货挂在预付账款上,然后少结转成本,以使存货账实符,这样,上市公司虚增的一块利润挂在预付账款上。所以,对往来账款较大的上市公司,不管这往来账挂在那一个科目,都要小心可能上虚构或不良资产。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计提巨额的坏账准备,在账龄上作文章,有家上市公司收到一笔五年以上账龄的巨额应收款,据此调减巨额的减值准备,但笔者这笔钱根本是上市公司代替的,以此来操纵账龄,以粉饰业绩。
(3)毛利分析法
识别上市公司造假还有一个简单方法是测试其毛利率,如果这家上市公司某块主营业务收益大大超过同行业水平或或者波动较大,就有可能在造假,上市公司虚构收入之后往往还有一些迹象,如毛利高得惊人,笔者就曾对数家上市公司非常高的毛利提出质疑,实际上,现在没有几个行业真正能赚钱,高利的背后往往是又一个银广夏,利用这种方法应对行业有个基本了解,包括同行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4)现金流量分析法
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若反差数额极为强烈或反差持续时间过长,必然说明有关利润项目可能存在挂帐利润或虚拟利润迹象。如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如果其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是负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在造假。对现金流量表作认真分析,会发现很多造假线索,如笔者发现几家上市公司所支付的增值税、所得税远远小于其理论的税负,笔者就怀疑他在造假。
(5)子公司分析法
现在上市公司造假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集中在某家子公司作假(母公司及其它子公司也有作假,但所占份额不大);
另一种是造假分散,几乎所有子公司及母公司都在造假。前者如银广夏,后者如黎明股份。现在许多上市公司都有一些神奇子公司,业绩好得不得了,这样的子公司往往是造假出来,笔者因此对数家上市公司提出质疑。还有一些子公司,是年底才并购进来的,这时要注意其并购日是否合适,笔者就此对数家上市公司提出质疑;另外一些子公司,在母公司报表进进出出,这些子公司都很可疑:刚并入母公司时,业绩好得出奇,可过了几年,就要置换出去,这些子公司也往往在造假。
(6)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分析法
此外,对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要特别小心,现在很多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不公允的,这些不公允的交易背后往往是欺诈,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主业关联交易占较大比重,其业绩往往不可靠;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创造投资收益也一定要小心,如果往来账在增加,这里面也往往蕴含造假。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到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最近财政部发出文件规定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应作为资本公积,对于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一定要注意是否合法。
(7)资产质量分析法
由于虚构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账面有很多资产可能是不良资产,如子公司长期亏损或业绩平平,这时笔者就怀疑该长期投资在减值;在建工程一直挂在账上,这也很可能是不良资产,尤其是工期长及过时的生产设备等。不良资产要逐项分析,现在上市公司往往乱投资(如对一些生物制药、电子商务的子公司,笔者非常怀疑其实际价值),所以很多长期投资实际上要提减值准备,有些投资根本就是子无虚有,对一些租赁、承包、托管子公司或分公司更要小心,租赁、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子公司或分公司不行了或根本就不存在。
上市公司还喜欢虚增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虚构的收入一定要消化掉,如果一直挂在账上,总有一天会出事的,那怎么办呢?就是通过虚增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消化应收款项,对于固定资产虚构,要结合各种情况分析,如某家上市公司,一年就1个亿的销售额,但生产设备却值3个亿,如果是这样要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把成本收回来?——这里面蕴含的可能是这些生产设备根本就不值3个亿,这家上市公司虚增固定资产同时,也把自己给套住了,因为每年要计提巨额折旧费,为了保配,必须虚增收入将虚增的折旧费消化掉。
(8)审计意见分析法
最后,要关注关注非标审计报告及管理层对此作出的说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往往蕴含着这家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会计师往往不是不知道上市公司造假,但他一般不会直接地指出上市公司造假,他在措辞时往往避重就轻,非常委婉,用说明段和解释段内容暗示该公司存在严重财务问题。如会计师强调“应收款项金额巨大”时,这时投资者就要注意可能这些应收款项很难收回或者是虚构的;会计师强调“主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某家公司尤其是境外公司”时,这时投资者就要注意这些收入可能是虚构的。
(来源:并购圈)
免责声明:
本产品仅供读者参考,且不能确保读者获得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读者需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国都证券不对这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接受本产品服务的读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国都证券不以任何方式向读者作出不受损失或者取得最低收益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