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港股在喧嚣的人工智能行情中稍显平静,但随着复苏的逐步加速,港股的消费、科技与互联网行情或在酝酿中。
作为在同类产品中业绩领先的选手,南方香港成长基金经理王士聪在新经济品种的投资研究上强调不以当前持仓预设结果,而是以广泛的产业调研和基本面研究挖掘投资机会,他认为港股的操作更注重兑现和真实的“事实”,随着复苏的加速和业绩体现,港股的餐饮、医美、互联网公司等服务型品种或有较多弹性。
投资港股要关注“基本面右侧”
券商中国记者:对港股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判断是什么?
王士聪:在2023年初,我们对港股市场的中期维度相对积极乐观,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在2022年低基数情况下触底反弹。第二,随着中美基本面在2023年呈相反走势,我们认为资金面有望快速流入中国。按照IMF最新预测,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2023年唯一加速增长的国家,之前流动性急剧收缩的港股、中概股是资金面改善情况下,相对受益的中国资产类型,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回归到合理水平。
目前来看,港股市场作为中国经济顺周期行业的代表市场,叠加外资对于中国长期增长信心的波动,使得整体市场基本面、估值、流动性波动均较大,共振后股价也出现较大波动,这在下行周期和上行周期均适用。因此,考虑到市场大体周期与国内经济同步,我们对未来1-2年港股市场表现相对积极乐观。
券商中国记者:在基金股票配置上遵循哪些选股策略和指标,港股公司是否比较看重实际产生的业绩?
王士聪:我们的选股方法相对稳定,简单总结就是“基本面右侧”的投资方法,以基本面为参考指标,做的是基本面的右侧交易。我们只有在做过深入的行业与公司研究后,在基本面发生实质性改善时才会买入,但往往会体现在股价的左侧买入。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是,这需要几点底层逻辑的支撑:
第一,需要对现有行业的大部分股票,提前做到深入地研究和覆盖。我们会在开始时没有任何偏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尽量覆盖到大家遗忘、大家质疑的股票,我们觉得大部分公司所谓的黑历史可能都和公司自身关系不大,很多时候是外部环境或者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同时,我们会密切关注早期新兴行业,在起步期就提前做好深入的研究,对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主要一、二线标的写多篇深度报告,做好全面的覆盖,以备之后真正需要时候使用。
第二,需要有完善的追踪体系,一方面需要对每个公司深入研究后抓住核心的变量和逻辑,另一方面要对核心逻辑进行有效的追踪验证,这方面我们自己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独特且完善的追踪体系。
第三,真正的投研一体。我们做了很多内部运营的动作,既有宏观把握也有细节落地的要求,力求做到有效的组织、分配研究资源,形成底层信息共享、研究成果共享、投资人员及时反馈,我们大部分投研人员都是内部培养起来的,投研语言比较一致,这也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大家在同一个维度探讨问题,主要关注公司长期壁垒和基本面变化,而很少做交易或者博弈层面的探讨。
港股行情更加强调“真实性”
券商中国记者:与A股投资相比,港股公司的持仓体验如何?港股的投资要关注哪些要素和市场偏好?
王士聪:因为持股期限、交易量和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同,港股投资者比较长期、关注基本面,更加关注真实的“事实”,大家希望投资于那些在若干年后真正能够兑现的大牛股,而不是通过短期炒作、割韭菜的方式赚钱,这就需要很强的基本面深度研究能力,所以港股市场,90%以上都是机构投资者,我们也建议大家选择基金的方式投资于港股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AIGC行情在A股演绎得很充分,港股公司稍显平静,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后续还有投资机会吗?
王士聪:我们确实也观察到AI主题在两地表现不同,实际上,不光是港股,美股也有类似表现,海外投资者主要基于基本面和能实现的预期进行交易,A股流动性比较充足,在单只股票上,往往是基于个股最好的预期来交易,有时候,这一实现概率被投资者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
就AI本身来讲,我们非常看好,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有望成为继电脑PC、移动互联网之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催化剂,有望给整个人机交互方式和交互入口、社会生产效率、图像识别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交互入口、模型能力、数据沉淀、应用场景成为大模型厂商的关键要素,我们将深挖海内外整个产业链,重点关注能够实际落地、能带来行业颠覆式变革的技术和应用,全产业覆盖、聚焦大机会、保持高度追踪,并关注对半导体硬件端的影响。
港股服务型品种后续机会大
券商中国记者:在消费复苏的背景下,港股的消费公司是否会迎来更好的弹性?
王士聪:对于消费行业,我们的排序是服务类消费大于实物类消费,服务型需求在过去三年被充分压制,目前看需求释放速度超出预期,且部分行业供给端进行了深度去化,我们认为整体复苏的持续性较强。这与实物类消费渠道仍有较多库存截然相反。恰好,国内主要的餐饮、酒店和部分医美公司均在港股上市,且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我们认为港股能迎来消费复苏的行情。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互联网行业,港股上市的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大多是to C端的消费互联网,他们没有库存、率先做了降本增效,和宏观经济高度同步、轻资产模式下利润弹性较大,我们认为在复苏中后期,互联网行业也将迎来非常好的表现。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看待港股的新经济公司中,比如新消费、AIGC、医疗等,会特别关注商业模式吗?
王士聪:确实,近几年随着港交所的改革,一大批创新药、新消费、新科技公司登陆港股市场,使得整个港股的投资标的焕然一新,更加偏向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看待这类新经济公司时,会在三个方面额外注意:1)保有归零心态,对新技术、新公司、新竞争者充分重视,不因过往的研究或现有持仓预设结果,简单来说,尽量以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去看待这类新公司。2)坚持基本面的研究方法,进行海量的消费者、行业专家、产业链专家的调研,试图从第一性原理角度理解这些新技术,究竟“新”在哪里,是否有长期壁垒,是否解决了行业痛点,是否到达了变革前夜,是否还依赖于其他方面成熟才能兑现和大规模应用。3)总结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点,建立独有的跟踪体系,保持敏感。
责编:李雪峰
校对:廖胜超